艺术品

“筑墙练习”施昀佑个展在剩余空间开幕

2019-06-10 15:32 雅昌艺术网

2019年6月7日,“筑墙练习”施昀佑个展在剩余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出青年艺术家施昀佑的5件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在施昀佑过往的创作经验上,根据剩余空间的展陈空间,在武汉的三个月里进行的现场创作。

vPO3NZfV1J5kSdmiVXR73bo23MhxN77hjEPC0bD4.jpg

“筑墙练习”施昀佑个展展览现场

施昀佑,1985年生于台湾彰化,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2007),芝加哥艺术学院雕塑创作硕士(MFA, 2014)。施昀佑曾获芝加哥新艺术家协会新艺术家奖(2012),台湾文化部驻村奖金(2015),国家艺术基金会国际交流补助(2015)。曾受邀参与史勾西根绘画雕塑学校(2014),北极圈艺术家进驻计画(2015),4-18哥伦比亚驻留计画(2015)。作品曾于台北市北师美术馆,上海当代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中心,VT非常庙,纽约PRACTICE艺术空间,哥伦比亚4-18艺术空间,北京长征,贝尔格勒国家文化中心等地展出。

qI4t6R3QHSTk0HEPcJeChrCDwXY30yhsUWkCQs8J.jpg

E6oE2QtWOcMNHIERHqvPrusKhcqhKCMAn3kzQvys.jpg

施昀佑《十二组声波线条》镀膜玻璃、金属 330cm×12cm×5,165cm×12cm×7

关于本次展览主题“筑墙练习”,主办方回应表示:“过去几年间,一度看似淡化的政治边界又逐渐地浮出,人们在世界各地用各种方式修筑边界,无论是透过国族的号召、法规的修订或是实体的墙面。而这次展览就是对这样状态的一种思考和回应。”

9c01V5VWeN0N3MXt2iqOt9RBrHGIJmIMi8EidfeT.jpg

施昀佑《升旗台》水泥、不锈钢 120cm×120cm×350cm

而这正是施昀佑在近年创作中密切关注的方向。从2010年开始创作至今,施昀佑的作品形式一直与其身处的空间密切相关:在台北这个他生活了十年的城市,他能以一栋历史建筑为媒材进行创作,而身处长期的移动状态时,他的作品也随之进入行李箱,成为档案、文件与书册,讲述着一则又一则的故事。在创作中,他经常使用不同的形式探索纪念碑和记忆的样貌,同时也总是纳入他和国家机器以及机构之间的互动,但相对于一种对抗的姿态,施昀佑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共存或渗透的手法来探索这中间的模糊地带。

zRYYJCbh9aBsmEQBGF4ZSCC4qviXNjW3rVATvc1a.jpg

GmlGNUCeAARXa5HZ0RJdRrqryQAfQyFt02YG09oh.jpg

施昀佑《筑墙练习》(局部)水泥、不锈钢 1804cm×1307cm×11cm

和展览名称相同的作品“筑墙练习”是一件现地制作的装置,艺术家建造了低矮的薄水泥墙,一比一地在展场中构建了台北景美看守所这个政治监狱的会客室平面图。观众可以在空间中随时跨越这件作品,但也可能因为疏失而被墙面绊倒。藉由这种状态,施昀佑希望能够回应戒严时期人们与政治权力共处的关系。其他在空间中的作品,透过将象征政治权力的紧急警报声与大鼓鼓谱转换成物件,以及对日常政治礼仪场域的变体,来探索权力主体如何以声音和集体意识在生活中创造无形的界线,规训彼此生活的样貌。

UlEjsLMhmZ07uiHbZzZzDwEC0c1JMkgl1QCIPndk.jpg

施昀佑《沿海录音(一个取代紧急警报的声音提案)》12分钟录像、跑马灯 尺寸因装置而异

录像厅中的影像装置作品“沿海录音(一个取代蜂鸣警报的声音提案)”,则是一个施昀佑与友人共同在一座政治监狱小岛上进行录音的影像纪录:希望记录下这座岛屿的日常声音——海浪、风雨与虫鸣鸟叫——这些过去被监禁者在无比漫长的时间中日复一日的声音记忆。这个录音是一则用来取代警报声的提案,希望这些声音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取代旧有的权力象征,提出一种新的边界的可能。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9年6月7日展至8月31日。

TX0BP3sxpRKRqNByqryljZKV0OXEmHWH5rAbhAmj.jpg

施昀佑《鼓点》玻璃、不锈钢 200cm×140cm×6cm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