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主持毕业季开幕式 2019年6月10日,中央美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正式开幕。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共893名本科毕业生两千余件作品亮相校园。作品分布在美术馆、校园展厅(大白)、七号楼展厅、多功能厅、石膏雕塑陈列馆、校史馆西厅、以及圆形剧场。本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至6月25日结束。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本科毕业生作品是本科学习、实践的学术与艺术成果的总结,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所知、所学和所感,也是他们技法、思维、审美、艺术修养的形象体现。
伴随着敲锣声,央美本科毕业季正式开启 “本年度毕业生作品在媒介、形态、艺术语言上都有了新的超越与突破,既有本专业的学术特点,也有开放思维、勇于探索的青春活力蕴含其中。‘专精’与‘跨界’、‘融合’与‘交流’的时代特征在这些创作与研究作品中也得以鲜明体现,较为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我校学子锐意进取的姿态和个性鲜明的追求。” 本科毕业作品展是学子们大学阶段学习的终点,也是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苏新平表示,希望本次展览成为美院学子对艺术、对人生美好的开端,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永远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之感,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在新时代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美的风》声音剧场开启 风语者奏风的歌 6月10日当天下午,夏日炎炎。伴随着《美的风》声音剧场的开启,2019中央美院新百年首场毕业季也正式启幕。作为首场毕业季的亮点活动,全剧以风和声作为贯穿线索,以控风作为技术承载,以风动力装置为亮点,在中央美院毕业季历史上首次呈现一个由艺术与科技共同打造的集视觉、触觉、听觉多维体验的剧场。
《美的风》声音剧场开启,互动装置和表演遥相呼应 《美的风》全篇分为序曲、美的国风、美的艺风、美的家风、美的学风、美的诗风、尾声七个章节,弘扬美育精神,体现大爱之心,展示大美之艺。伴风而行,聆听声音,既有习总书记给8位老教授回信中的殷殷嘱托与期许,也有蔡元培先生蕴含深邃的“美育代宗教”理想,校长们的毕业讲演,老先生们在炮火声中回忆“鲁艺”峥嵘岁月;还有青年学子用绘画工具打造的美院交响曲,师生们持续到深夜的风动力装置创作方案讨论,树林中萦回的恋人絮语;转眼间,一号楼前的铜狮子开口说话了,它与钟楼和图书馆展开了一场风趣的对谈,让一旁的爬山虎和小石子也笑出了声……
《美的风》声音剧场环绕着美院的不同角落 一场贯穿时空的对话,彼此交相呼应,风是声的缘起,声是风的口音。《美的风》声音剧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联合美的空调倾力打造。 未来考古学 不羁的畅想 2019年的中央美院毕业季,以“未来考古学”为题。在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看来,考古是一种创造意识,考古是一种历史观。考古学家在茫茫荒野上找到一处文明的遗存,他需要文献资料的蛛丝马迹,同时他也需要预感和知觉;从考古坑中找到一片陶片,找到一块石头,找到一些谷物和果壳,找到一些动物的骨骼,找到一个青铜器或者一个铁器……“考古者靠着这些碎片来拼凑出一个古代文明的全貌,他甚至还能画出一个村庄的平面图来,他甚至还能推想出亲属关系和政治制度,这个过程是需要证据,但是更需要想象力的。”
《美的风》声音剧场,一幕幕的考古坑表演 考古学为历史提供政绩,但又时常颠覆历史的定论,考古学一再刷新了我们的历史故事。几百年前,欧洲人曾经以为创世记发生在公元前4004年,后来一两块古代的岩石的出土,就颠覆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邱志杰看来,考古学家教会我们要谦卑地对待过去,所以考古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的态度,“过去百年的中央美院是一个古老民族感受力的重构者,是一个伟大传统的生命力的延续者,也是以艺术改造社会信念的践行者,是以愚公移山之意志,以大禹治水的力量,以精卫填海的精诚来重塑中国的革命者,是以美艺解放民众精神,再造中国心灵的使命的勇敢的担当者。” 之所以将主题定义为“未来考古学”,邱志杰说是想呼唤年轻的学生们,以百年大事来虚拟未来,在未来想象中,以考古的神圣和距离感,以考古的全局视野,全面测度技术经济的多种社会要素,对个人的构建力量是今古相接,小我与大我相接。
《美的风》声音剧场,考古坑里的“巫师”
《美的风》声音剧场尾声,声音装置奏起一首《送别》 “‘未来考古学’是由推理力和想象力所驱动的构建,中央美院正在新百年的起点,同时在科技驱动下,世界正在步入一个急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未来正在涌出,未来还等待我们用心去塑造,因此2019年‘未来考古学’毕业季的核心事件,是在中央美院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中发起。未来百年中央美院大事记征稿,鼓励同学们以天马行空的不羁畅想,虚拟可能历史。这样的写作注定既是个人的自由创作,又是一场集体创作;既是青春写作又是责任担当,既是未来绸缪又是考古档案;在这样的写作中,我们不得不再三深思个人和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联,把我们这一代毕业生的个人生命嵌入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中,在时间意识、社会意识和创造意识之中,完成继往开来的责任。”邱志杰说到。 教改的第一届毕业生 今年也是央美实施教改以来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子,即是“棒棒糖”考题招生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走出校门。设计学院教授费俊感慨,看今天的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无法按照传统的分类去划分,“你很难看出来他纯粹是数码专业毕业的,还是时装专业毕业的,学生他的能力变得非常综合。”
刘桂羽 《身体书写》 智能穿戴、感应电路、面料 设计学院 “我辅导的一个学生,他做了一件叫‘身体书写’这么一个作品。她其实不属于服装系的,但她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里面埋了很多感应器。你穿上这件衣服以后,会侦测你身体的一些微妙的动态变化,比如从心率到手臂的扭动,这些身体语言会被转换成诗歌,再通过一个打印机打印出来。最终的想法是想把它变成一个社交网络的作品,你的身体会自动发送身体语言,转换成一种诗化的语言。像这种作品在以前会很少见,一个学生能够把一个像服装这样一个媒介和数字媒介融合在一起,来创作一件作品。”费俊说到。 在费俊看来,今天的设计学院的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机制的变化,而是学生变成一种更加主导的学习,以自己的研究兴趣点为核心的学习,学生需要什么营养,就基于自己的兴趣点去建构知识结构。“比如一个学生她不是学服装的,所以服装可能有某种技能上的缺失,她可以通过其他的辅导老师来帮助完成这块的缺失,她会有意识的寻找相应的课程,相应的基础设施去帮助她。”
殷雨亭 《Limbo/边境》 设计学院
叶嘉仪 《虚构的秩序》 设计学院
校园展厅,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作品 也就是说,今天的央美的设计学院创建了一种模式,虽然这个模式还没有在中国广大的美院里完全被铺开,但却在设计学院里形成了一个共识。概括讲即为“多线程输出”。“所谓多线程输出特别简单,设计学院所培养的是‘创造内核’。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这套教育系统里形成多线程输出,它可以有直接输出和间接输出两种。我们说的直接输出,也就是这个创业内核里可以一次性直接输出到市场,很多学生他直接选择了创业,而不是去一个公司里工作,这个叫一次直接输出。它也可以是二次输出或间接输出。所谓第二次输出比如说有的学生他选择可能从事艺术领域,当然他在艺术领域里面成果可以被转换成产业成果,进而经由产业进入市场,这个我们叫间接输出。也就是说我们输出的有艺术家,有到产业里的设计师,同时也输出可以直接创业的这种创业人才,这种输出的能力是建构在教改的能力里面。但学生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取向,自己来设计他的输出模式。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最挑战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我们并不希望设计一套模板,这套模板让学生好像都能按照这个模板来形成一种所谓成功模式。”
校园展厅,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作品 “人们现在会说设计学院的作品为什么看着不像设计,是因为我们脑海里有个固化的对于设计的理解,好像是一个可以看得见应用的,马上可以被实施的一个东西我们才叫设计。但事实上今天我们在谈论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是在一个窄意的应用产品的层面上谈,那只是一个层面。设计它也可以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它也可能是一种社会创新的方法,导出的不一定是一个实物,它导出的可能是个方法论,非常多样。我相信这个东西是需要社会慢慢逐步的理解和接受的,从一个物象导向设计观念进入到既有造物,还有语境,甚至还有场域,更广义的设计学科的这么一个理解。”费俊补充到。 摘要: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主持毕业季开幕式2019年6月10日,中央美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正式开幕。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共893名本科毕业生两千余件作品亮相校园。作品分布在美术馆、校园展厅(大白)、七号楼展厅、多功能厅、石膏雕塑…
【美术馆展厅】
蒋灵芝 《化境-富春山居》 城市设计学院
钟洁文 《生命的仪式》 城市设计学院
李树丽 《痕迹》 城市设计学院
黄欣如 《GlasseX》 城市设计学院
叶绿满山 《“元气源”物业-社区服务系统设计》 城市设计学院
赵无云 《九号楼》 中国画学院
李中诚 《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 中国画学院
徐艺超 《众妙之门》 中国画学院
柴梦原 《未知之地》 中国画学院
刘九成 《行草书八品》 中国画学院
邢岳卓志《天地》 中国画学院
陆登科 《维度》 壁画系
明昊 《超载ver1.0》 壁画系
曹睿欣 《密度》 壁画系
孙玛依 《the tooth fairy》 壁画系
郭婉钰 《violet》 壁画系
杨睿 《5号实验室》 实验艺术学院
李振南 《4752h》 油画系
郑大弘 《冷与暖》 油画系
吴继昊 《月白》 油画系
张雯琦 《湮息》 油画系
张文强 《被困在洞穴内的影子》 油画系
温千鹤 《哪一片海会有终点》、《她曾飞跃所有河川》 油画系
李佳美 《鸟人与花-众鸟皆有所登栖》 油画系
张子欣 《Pick Me》 油画系
白净 《浮生》 油画系
王雪晴 《滋长在毛骨悚然之地》 油画系
彭洁云 《羊们》 油画系
金利县 《B.》版画系
柯玮玥 《将最初的目的转移到更有吸引力的地方》版画系
邓明东 《浑观》版画系
陈昱雯 《原来是这样》版画系
马赫 《永不说再见》版画系
周其达 《鼓钟No.2》版画系
张一帆 《行者》 雕塑系
石若宜《灰房子》 雕塑系
段可欣 《汀》 雕塑系
贾浩然 《这不可能!》 雕塑系
华成 《破境》 雕塑系
马子坤 《你和我》 雕塑系
宇野冴月 《出没在边界》 雕塑系
周璇 《真实之相》 雕塑系
陈希鑫 《二首诗》 实验艺术学院
龚子晴 《珐玻体》 实验艺术学院
王倜 《躺下来吧》 实验艺术学院
刘行 《动物车间》 实验艺术学院
陈鹏飞 《大型强子对撞机》 实验艺术学院
刘明仪 《我的奥德赛》 实验艺术学院
朱正雯 《笑脸》 实验艺术学院
吴亚哲 《青瞳2》、《青瞳1》、《环形花园》 实验艺术学院
施奇 《黑板报工作者》 实验艺术学院
范嘉宝 《悲观者的出路》 实验艺术学院
唐汝佐 《蔓延》 羊毛毡、铜线、魔术贴、亚克力 城市设计学院
唐香荟 《陌》 金属链条、铁、黑纱、鳞片、亚克力 城市设计学院
管晓慧《魇-语》 黄铜、紫铜、水泥 城市设计学院
【校园展厅】
郑铁木 《虚拟之下》 城市设计学院
王议璇 《12》 城市设计学院
李叔秦 《轻听》 城市设计学院
马婧阳 《连接者》 城市设计学院
胡博 《The New City Crosser》 设计学院
李天予 《未来个人出行空间》 设计学院
申紫妤 《为我之物》 设计学院
刘栗 《基因追寻计划》 设计学院
袁雪峰 《奶酪》 设计学院
费嘉 《看不见的城市》 设计学院
郭泳铄 《讨好“协会”》 设计学院
沈采 《stay alone together》 设计学院
林志浩 《HYPE》 设计学院
巩毅 《全世界》 设计学院
孙溥键 《深层边缘》 设计学院
吕政鸿 《空的白》 设计学院
【七号楼设计展厅】
【七号楼建筑展厅】
【多功能厅】
【石膏雕塑陈列馆】
【校史馆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