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鱼文化将携广州三位当代艺术家甘明智、彭丕、肖映河参展第24届春季广州艺博会,展位A-05。-甘明智-1975年生于广东,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甘明智《夜色之二》,布…
双鱼文化将携广州三位当代艺术家甘明智、彭丕、肖映河参展第24届春季广州艺博会,展位A-05。
- 甘 明 智 -
1975年生于广东,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甘明智《夜色之二》,布面油画,60X50cm,2018年
Q- 是什么促使你创作《夜色》这一系列的?
甘:对我而言,夜的“黑”隐藏着“故事”,深邃、莫测;而亮光笼罩着的事物犹如凝固了的时间,具体、静穆。一幕幕经刻意组合所形成的“夜景”,有可能是不经意回头一瞥的视觉印记、有可能是儿时回忆中某些片段构建成的一刹那、有可能是事件正在酝酿中的时刻......它们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我”是置身于局内的一个局外者,默默在暗处窥视,因不确定的预感而躁动不安。这就形成了“我”眼中的“夜色”。
Q- 你的作品流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神秘感,有点像梦境里的某个瞬间,你画中的题材来自于真实的场景还是平常偶遇的景物拍摄后再绘画?还是和你的经历或记忆有关?
甘:我喜欢留有时间和人文痕迹的事物,在夜里独行于大街小巷很容易发现这些东西,手机随机记录,看似不经意而显得“轻轻的”,过后再翻看却会发现生活中的厚重,这是画面所希望传达的气息。
甘明智《夜色之一》,布面油画,50X60cm,2018年
Q- 画中黑夜同时伴随而来的光束是否有什么更深刻的意味?
甘:光束貌似凝固了时间和空间,有一种聚焦和定格的感觉,使得黑夜里的事物存在被戏剧化,空气中弥漫着“蠢蠢欲动”,似乎有什么事情即将要发生。
Q- 你会对看你画的观者有什么预期吗?
甘:希望他们读到的是自己的故事。
Q- 你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想法?
甘:继续这类小幅的“残片”式的记录,同时构思大场景多人物的复杂叙事的作品。
- 彭 丕 -
1984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2015年驻留法国和澳大利亚。作品收藏包括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澳大利亚大使馆、巴黎双十文化基金、宁波美术馆、树美术馆、尚高玩意馆、敬雅宣文化基金、青年艺术+基金、天适樱花集团,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德国、墨西哥、欧洲等地区的私人藏家收藏。
彭丕《我的花园 No.54》,布面油画,直径70cm,2019年
Q- 工作室从北京搬到广州后,对生活和艺术创作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彭:应该说是更加自由了吧,北京的背景相对比较高压有些不透气,广州不论生活还是创作在状态上都要宽松很多,所以作品的面貌和形式也在尽量的拓宽。另外这是一个吃货的天堂,是我比较喜欢的。
Q- 你的油画很有质感,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油画创作手法和过程,似乎也和你的版画专业有点关系?
彭:近年来作品涉及的面比较广,有装置,雕塑,油画等,其中雕塑和油画的部分选材都来自一个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花朵。油画部分在前期的选材和铺色完成后,我是让刀介入到创作中来,利用刀的锋利一刀一刀来切割画面,切割花朵。最后呈现的感觉有些像木口木刻,这也许与我专业有关,携刻下来的应该是深刻的有力量的。
Q- 有时候色彩就是一种感觉,当然也需要你足够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甚至需要打破很多在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束缚,你作品画面中的色彩就很独特,其实你画里的那些花在真实世界里也并不是那样,你觉得不同的色彩对你来说有更深层的意味吗?
彭:每个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感知和用色习惯,这些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也是在完善自我的一个色彩学系统。油画本身的语言是很独特的,剥离掉一些观念和符号上的东西,我实际希望从油画语言的本质上探讨一些东西。不断的建立经验又不断突破经验,重复对于我来说有些可怕,我害怕那种一成不变,对我来说那意味着终结,所以我的作品和创作生涯一直都在不确定的旅程中,这样的可能性使我兴奋,因为他未知富有挑战性。
彭丕《我的花园No.36》,布面油画,120x100cm,2019年
Q- 你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我的花园》很成功,大家对你作品中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画法印象深刻,尤其是丰富的细节,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新的展览计划?
彭:《我的花园》这个系列从17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希望可以再继续深挖几年,油画部分和雕塑部分都有所突破我还挺开心的。接下来下半年除了既定的创作计划外也在准备首尔和纽约的个展,年底在德胜美术馆的个展和明年在达观美术馆的个展,工作量比较大,每天的工作时常都超过了12个小时。当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也不耽误我每周的跑步与运动。
彭丕《我的花园No.47》,布面油画,30x30cm,2019年
Q- 很多人说艺术家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瓶颈中迸发,这么多年来,你遇到最难过的坎是什么?
彭:艺术家是没有所谓的舒适区的,他需要在这万千变化的社会中迅速的做出反应,危机或者瓶颈基本是家常便饭,所以一个艺术家的抗压能力也是超乎想象的,这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和磨砺中不断积累和成长的。人除了生死没有啥过不去的砍,期待所有的发生和所有的遭遇。
Q- 你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想法?
彭:接下来还是会延续和深挖《我的花园》这个系列的作品,雕塑和油画部分都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另外与几个机构和画廊也在展开关于影像和装置的一些创作项目。
- 肖 映 河 -
1981年生于广东,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汕头博物馆、深圳观澜美术馆、古元美术馆、岭南美术馆等及私人收藏。
肖映何《美丽新世界》,30x30cm,共18幅,黑白木刻,2016年
Q- 你的专业是版画,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用水墨创作,多种媒材尝试后有产生撞击后的新灵感吗?
肖:其实在真正进入美院学习版画前就对中国水墨非常感兴趣,临摹过大量的传统国画。在研究生期间也做了很多水墨方面的尝试,比如作品《千年一叹》就是结合了木刻版画、水墨综合材料创作而成,这件作品参加了“在路上·聚焦水墨”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并被关山月美术馆收藏。这次参展的几件水墨作品是我近几年对水墨综合拼贴所创作新的尝试。
肖映河《千年一叹》,纸本综合材料,46×79×30本,40×40×120幅,2009-2014年
Q- 水墨综合材料与版画,你更习惯于哪种创作手法?
肖:我一般不会固定某种创作手法,一切有利于我表达作品思想的材料和方式,我都可以应用在作品中,水墨综合材料与版画创作在我的作品中相互依存,我更愿意用综合材料表达方式来阐述我的创作理念。我关注更多的是传统的事物和传统的媒介,通过以当代艺术形式对这些传统艺术形态的重温与追思,表明了本人的当代文化态度、艺术目的与社会思考。任何一种媒介对我来说在的创作中都不是目的,而是到达精神世界的必要途径。
肖映何《百草园》,60x97cm,水墨综合材料,2017年
Q- 你最近的水墨实验和题材与什么有关?
肖:这几件水墨作品是我在众多创作题材中的一个阶段性实验,描绘的是在看书或思考某件事情时的记录,是某个瞬间的片段和感悟。如作品《百草园》是当时做作品时突然想起鲁迅的一篇文章;如作品《繁衍》是在写生模特乳房时想到关于小孩母乳喂养的事;如作品《镜花缘-波光粼粼》、《镜花缘-黑玫瑰》是看到关于情色犯罪的新闻;如作品《新雨-笼中石》是回顾我另一件作品《动物园南门》想到的等等,这只是其中几件。我的艺术创作手段比较综合,油画、雕刻、水墨、版画、篆刻以及装置等手段并用,类似于写小说,每个画面、每幅作品相当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当我在编辑时,会思索着怎样将词句安排进作品中。我还会思考展览的场所,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虚构或模拟一个场景,将每件作品合理地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每件作品的呈现方式都会有一个故事作为背景,再通过灯光、展场的布置,将整个故事完整的阐述。
肖映何《镜花缘-波光粼粼》,水墨综合材料,69X69cm,2017年
Q- 版画其实是非常有历史和价值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你的《美丽新世界》无论在视觉或是形式上都很有冲击力,是否可以着重介绍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
肖:黑白木刻削除了颜色的干扰,讲究的是一刀下去的肯定,这就是“刀味”,以及刀口在木板上游走的痕迹,在虚与实之间体现了载体木板的肌理,这就是“木味”,黑白木刻特有的“刀法”和“木味”正是它最有生命力的艺术语言,各种刀法交相呼应,明暗组织排列有序,产生出对比强烈、明快的艺术效果。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版画创作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而由于艺术家各自所使用的具体制版方法与印制程序、材质的不同,能够呈现出与油画和国画截然不同的肌理感觉与艺术效果,它以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作者精心的印制效果,达到版画艺术特有的审美感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任何一个版种所无法替代的,更是传统国画、油画等其他画种所不能媲美的。
作品《美丽新世界》参加了第六届广东画院提名展“视觉生产:艺术劳作见证时代变迁”和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是以我纸本水墨作品的一部分作为草图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用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来表达现实的某种状态,无论是人物、动物、场景,是我对现实事物的提炼、感受。各种动物与人物的结合,突出表现城市一种陌生而虚幻的景象,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以此来表达我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看法。
Q- 在接下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肖:接下来创作计划依然围绕寻山记系列构思来做作品,围绕着身边的事物和感受作为出发点,借现成带有岁月痕迹的物体作为载体,我经常会思考它们身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会按自己的想象或者编故事的方式去记录它们,延续它们的创作体感。《寻山记》源于带学生出去写生的亲身经历,一路沿山西中轴线,自北向南,考察了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南禅寺、佛光寺、平遥古城、双林寺等等,深入到历史古村后沟,潜行于悬崖峭壁上的锡崖沟,夜里登山,寻找不同于白天的路迹,倾听夜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痕迹,收集图片或关于当地的物品,并将当地收集回来的东西进行再创作。在寻山记的系列作品中,体现了我自北向南沿着山西中轴线考察归来的艺术思考,通过对每个地方景色的描绘,或者在当地发生的故事、拾获的物品都一一呈现在我的作品当中。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我则觉得任何物件都能成为艺术品,万物有灵,每一件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跟人一样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