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女作家为扬州手艺著书立传 记录一座城市的手艺故事

2019-06-21 15:40 扬州日报

梅静采访手艺人。受访者供图

梅静著《念物记——扬州手艺人》

文化是扬州的根与魂,而类别丰富的传统手艺则是扬州文化的生动注脚。17日,记者从江苏人民出版社获悉,扬州女作家梅静历时四年撰写的纪实文学专著《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即将面世,书中对23个扬州传统手艺项目进行了详尽描述,笔触瞄准普通手艺人,充分呈现了扬州悠久厚重的城市底蕴和多措并举的文化保护手段。

缘起

女作家因杂志约稿走近手艺人

梅静是一位作家,而她的本职工作竟然是扬州市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近年来,梅静相继出版了《因为爱得深沉》、《如山,若水》两部长篇小说,她善于将严肃题材表现得温情脉脉,先后荣获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说起此次为扬州手艺人“立传”,梅静坦言,缘起一个意外。

“检察官的本职工作给人很严谨的感觉,但业余时间里,我爱好传统文化,喜欢读些旧书、逛逛旧物市场、结交些有趣的手艺人。”梅静告诉记者,2015年,《绿杨》杂志邀她撰写一篇有关扬州古籍版片保护的文章。带着写作任务,她认识了多位雕版印刷、古籍刻印从业者,目睹了扬州博物馆库房内十余万枚古籍版片。“那次写作让我真切走近了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还有那些默默坚守的老艺人。”

有感情的文字总是容易引发共鸣,梅静为雕版印刷撰写的《素笺不言,雕文有声》一文发表后,许多读者称赞这篇文章写出了传统技艺的价值,写活了手艺人,并鼓励梅静继续写下去。

“看了读者留言,我心动了。扬州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非遗项目及手艺人应当被更多人知道。”由此,梅静开始了扬州手艺的专题写作。

过程

历时4年为扬州传统手艺著书立传

一开始,梅静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两年时间采访约二十项传统手艺及手艺人,各完成五千字左右的作品一篇。但真正开工后,她才发现自己的预想与实际相差太远。

“一门手艺传承到今天,往往是丰厚文化积淀和数代巧匠智慧的结晶,很多专业知识如果研究不透,就会写出外行话。”因此,梅静每写一篇文章都需要上网、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案头材料常常多达几百页。

就这样“文火细煨”,当梅静写完筛选出的23项扬州手艺时,时间已过去整整四年。

23篇文章每篇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梅静所写的这些手艺中,有的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的至今没有任何“名头”。她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让扬州2500年的灿烂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像长卷画轴一样徐徐展开,让人增添了对民间智慧和文化的向往。

“写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实地走访的漫长过程。”梅静介绍,“有时一件工艺作品需要多道工序、经年累月才能完成,我就从春到秋,甚至跨年度跟踪采访;有的传统手艺地处偏远,我就自己骑车前往。只有靠得够近,才能真切感受到手艺的温度与魅力。”

升华

对扬州手艺的现状及未来作深入思考

翻开梅静所写的扬州传统手艺,更多聚焦的是普通的传统手艺人:红园门口摆摊的手工布鞋制作者、甘于寂寞的“90后”裱画师、从不做假的老器物维修师……充满市井味的人物与烟火气的文字相得益彰,文章既有散文风韵,又似小说般生动,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梅静说,在所有她写到的手艺人里,从事古籍修复的手艺人王军给她的印象最深。“采访是在深冬,王军在寒冷的老旧平房里工作,一待就是一天。生活艰苦、收入不多,但他没说过一个‘苦’字。而当他拿起古书时,脸上的笑意让我一瞬间懂得了什么是‘心中有念、秉烛前行’。”

探访越深入,梅静越感受到震撼。“每次与手艺人的对话,都仿佛一场灵魂的洗礼。”梅静说,在探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手艺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

“这个根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更是扬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于扬州的手工艺,梅静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描摹与赞美,还对扬州手艺面临的严峻考验、振兴之路,作了深入思考与分析,使得她的作品脱离了风花雪月的文艺窠臼,而具有了不同凡响的力度和厚度。

据介绍,《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将于近期出版,省文联主席章建华在序言中写道:“虽然这部作品只是一个城市的手艺故事,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懂得,珍念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