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新华文摘:难得糊涂,不如适当装装傻

2019-06-26 09:58 新华出版社

在同一片蓝天生存,无论同事、邻里之间,还是萍水相逢之人,不免会产生摩擦,如若患得患失,结果就会越想越气,伤害身体,激化矛盾。如果做到遇事“糊涂一点”,麻烦、恼火、损失自然就少得多。洛克菲勒说过:“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

人如果能够糊涂一点,就能够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大事。愚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自己“聪明”,聪明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把“糊涂一点”作为特定情况下的交际武器,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

首先,所谓“糊涂”是“装糊涂”,大智若愚的精辟之处不在“愚”而在“若”字。令自己处于“不知道”的角色只不过是为了今后处理事情更加方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自己真的不知道,或者不应该知道,不去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其次,“装糊涂”的主要宗旨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应变,掌握调整决策的主动权。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糊涂一点”,就是对人要擅见其长,不拘泥小节;对事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处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遵守道义,避恶从善;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则不作过多计较,不寸利必争,不小题大做,要顺其自然。一个人如果能将“糊涂一点”这个明智的处世策略学到家,那他就可以称得上是个聪明的人了。

做人不要太精明,有些时候,适当的让步未必就是坏事。被世人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留下两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难得糊涂”,另一句是“吃亏是福”。

如果对什么事情都生气的话,气坏的是你自己,在生活中切勿做那种利字当头的人,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工作拣轻的干,薪水不想比别人少。其实,在和人相处时如果涉及利益,吃点小亏未必是坏事。

亏和赢是相对的,但也是互补的,人生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吃亏,这次吃亏了,不代表永远吃亏,而且,因为你的宽容和大度,会使得很多人对你有好感,从另一方面看,其实你得到了更多,得人心比挣钱更加困难。只有从心里正视吃亏的存在,才能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来

面对它,心里才会平衡。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

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最终使他成为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让利的表面,“是福”是让利的内容。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换言之:吃亏是福!

吃亏,就是自己谦让一些,牺牲一些利益,可失去的东西只是暂时的。那些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小恩小惠,却失去了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处之,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最后,我们会得到人们更多的信赖、理解、尊重,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

我们在为人处世、在维护利益上要变得聪明一些,但聪明也有限度,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与精明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当你决定要为了自己所选择的事业付出努力时,一定要懂得:要聪明,而不要追求精明。聪明的人一般不计较眼前的得与失,因为他们的眼光很远,只要能随时把握住自己的大目标,吃亏也是正常的,再说,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计较,就会心累,身也累。能吃亏的人虽然他们的很多行为让别人看起来都是不能理解的,觉得不划算。但是只有他们心里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肯定在将来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回报。长远的利益肯定是较大的利益,而眼前的利益从来都是小利。

成功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最明白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而精明的人最不服人,其事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失败。成功的人总是不惜血本来招揽人才,然后通过人才作用的发挥使自己成功;而失败的事业无助而走向失败。

所以,弄清精明和聪明的区别是很重要的,精明的人往往会身心很累,因为他要花时间和精力来算计一些小利益,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些时间,或许他们并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得到小便宜后就会非常满足。但是,聪明人就不会花时间来研究怎么样才能占到便宜,他们会用这些时间来考虑更重要的问题,或者来休养生息,他们知道吃点亏不仅能节省精力,更是一种福气。

糊涂的人未必真糊涂,而是装糊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无法用惯常的办法去解决,许多事出乎我们的所料,因此,适当地装糊涂对于事情的解决有着很大的帮助。

《寓圃杂记》中有两个关于杨翥的故事:

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他怀疑是杨翥偷了去,于是就隔墙大骂,说是姓杨的偷走了。很多人看不下去,告诉了杨翥,杨翥却说:“姓杨的人很多,又不是我自己姓杨,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个邻居,每当下大雨时,就把落到自家院子中的雨水排放到杨翥家中,如此一来,杨翥家就积水成河,备受脏污潮湿之苦。当家人告诉杨翥时,他很平静地说:“日子还是晴天的时候多,阴天的时候少啊!”

后来这两家邻居都被杨翥的大度所感动,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件。有一次,贼人到杨翥家中抢劫,邻居们主动组织起来到杨翥家看护,使杨翥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对别人忍让,别人必会以相同的姿态回报,这就是大度之人的做法。杨翥不计较邻居的过错,反而为其开脱,对邻居的冒犯不予追究,这似乎有些傻气,但这正是聪明之人的高明之处。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摩擦和矛盾,有了矛盾时,能够平心静气地协商解决固然是上策,但是很多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很多情况下要做到心平气和是不可能的,这时,如果适当地装点糊涂,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件有益的事,糊涂的人看似糊涂,实际上是最聪明的。

郑板桥说:“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糊涂而已。”做人不能太认真,有些事需要我们去糊涂,越糊涂越好。如果能在无伤大雅的事情上装点糊涂,就能够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自己从琐碎的纠葛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大事,去争取大局利益。

表面上聪明的人实际上并不聪明,表面上糊涂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适当地来点糊涂是聪明人在特定情况下所使用的的交际武器,它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从而使自己化险为夷。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甄宇的官吏,时任太学博士。他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番进贡的活羊赐给了在朝的官吏,要他们每人得一只。

在分配活羊时,负责分羊的官吏犯了愁: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么分群臣才没有异议呢?

这时,大臣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把羊全部杀掉吧,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也有人说:“干脆抓阄分羊,好不好全凭运气。”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甄宇站了出来,他说:“分只羊不是很简单吗?依我看,大家随便牵一只羊走不就可以了吗?”说着,他就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牵了最瘦小的羊走,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去牵最肥壮的羊,于是,大家都拣最小的羊牵,很快,羊都被牵光了。每个人都没有怨言。

后来,这事传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誉,被朝野所称颂。

不久,在群臣的推举下,甄宇又被朝廷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因而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人用毕生精力去探究也未能明白其中的真谛。其实,生活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悉人生的全部内涵,因此,就要求我们该糊涂时且糊涂,太过认真不仅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而且于事无补。

本文选自新华出版社图书《成就你一生的处事智慧》,新华出版社出版。

《成就你一生的处事智慧》,李伟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