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

“杭州号”上的“中标王”

2019-07-12 09:02 新华社

“设备再智能也不会主动‘吃’垃圾,所以和技术一样重要的是对居民的引导。”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浙江杭州报道

联运环境杭州总部

“今日可回收废品208.4kg,厨余垃圾分解3桶,约450kg……”6月19日晚8点25分,杭州市余杭区金帝海珀小区项目经理王先胡正在微信群里汇报当日的运营情况。和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运环境)在全国的其他600多个项目一样,金帝海珀小区每天的垃圾分类数据都要准确统计出来。

时间回到2017年年底,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在金帝海珀小区举行。彼时,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十九大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表述激起了全社会的共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浙江的垃圾分类领军企业,联运环境有了更大的“野心”: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高科技手段,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服务全产业链打造成一张王牌。

原本蛰居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五洲路的联运环境,亦开始密集接洽跨省项目,如今,服务范围已覆盖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湖北、四川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驻130余个城市。

据环境服务行业数据挖掘与监测平台环境司南统计,2015年到2019年5月,联运环境历年中标垃圾分类项目总数量在同类企业中遥遥领先。

运营管理都接入云平台

2019年4月,第二十届中国环境博览会上首次开设智能垃圾分类展区,几十家企业集中展示了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金融结算”俨然已成为智能垃圾收集箱的标配。

业内认为,垃圾分类作为“无废城市”垃圾处理的前端,是整个产业链的入口,其竞争就如互联网一样——谁掌握了入口,谁就可以拥有后期的资源优势。

“全国从事垃圾分类的企业超过6000家,几乎所有公司都有所谓的‘智能硬件+平台’。”联运环境副总经理甘耀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我们的用户数是最多的。”

业内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环境治理领域放出77个项目,侨银环保、联运环境、启迪桑德等分得最大“蛋糕”,共拿下22个垃圾分类项目,中标金额13272万元。其中,联运环境收获最丰,得到了包括河南郑州三个片区在内的5个项目。

在位于杭州的联运知慧系统控制大厅内,整面墙的大屏幕可以在线查看全国600多个垃圾分类项目的数据。

屏幕上,金帝海珀小区的业主带着纸板箱和饮料瓶来到智能垃圾箱前,扫描了自己的二维码卡片,依次按下“塑料”和“纸张”按钮,把垃圾放入对应的桶内。垃圾称重自动完成,积分进入了业主的账户。

联运环境市场总监徐华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杭州市余杭区街道项目从2016年起开始分批运营,覆盖了包括金帝海珀在内的36个小区,3万多户居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运环境能成为“中标王”,“关键在于项目的运营管理都接入了我们的云平台,实现了垃圾分类硬件软件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联运环境董事长王永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优化前端

“金帝海珀小区共9栋楼、14个单元、969户居民。2017年底之前,居民丢垃圾的习惯很差,分类知晓率仅10%,不仅厨余垃圾收集不规范,连大件垃圾也无专人回收,可回收垃圾每天收集量仅20kg。”王先胡说,居民“不愿分”“不会分”是我们在运营之初遇到的普遍情况。

结合实际情况,联运环境投入了自主研发的全套生活垃圾投放系统。“根据此前业主的垃圾投放习惯,二合一的厨余垃圾箱在每栋楼前都会设置,四合一的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设在小区中心点。”王先胡说。

整套系统包括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可回收垃圾箱三个硬件,以及一个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这几乎涵盖了垃圾分类所有的前端产品线。小区内每户都有张带二维码的智能垃圾分类卡,通过二维码、GPS、IC卡技术,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徐华丰介绍。

王永认为,“设备再智能也不会主动‘吃’垃圾,所以和技术一样重要的是对居民的引导。”

联运环境为该小区设置了4至5人的专门运营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宣传员、巡检员加运输车司机,”王先胡说,“都是24小时反应,一般问题12小时内解决,较大问题24小时内解决。”

“通过每天的数据跟踪,可以知道具体哪户没有积分,就可进行宣传劝导。”徐华丰说,“巡检员拿着手持巡检终端PDA,也可以快速识别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程度。”

“从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到巡检和监督,都有考评制度。”徐华丰说。

两网融合

垃圾在前端被分类收集后都去了哪里?

“填埋和焚烧占用土地、耗资大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王永说,“我们更主张收运处置一体化运营,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两网融合,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实现‘绿色闭环’。”

具体来说,就是前端垃圾分类之后,统一把垃圾运输到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二次分拣,精细分拣后的垃圾可作为再生原料的进入后端处理,实现变废为宝。

分拣中心作为收运体系的中端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联运环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本刊记者看到这里配备了包括自动打包机、大件破碎机、塑料破碎机、热熔机等设备的全智能分拣线。大件垃圾在这里经过称重、分拣、打包后,归到家电、纸类、金属等7大类区域。

工作人员会对再生资源按照分类标准及品类、品质、规格等要求,进行专业化分类挑选、清洗、破碎、切割、拆解,分拣后的再生资源经压缩打包、分类贮存,进入再生利用环节。

每日所有收运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从装车、入库到分拣、出库的全过程,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

上述分拣中心承担了余杭区及上城区189个小区、约6.4万户居民日常可回收物的处理,每天处理的可回收物达24.5吨。这种程度的高标准智能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联运环境已陆续在全国建设了27座。

对于城市环卫车辆的垃圾收运,分拣中心也可以综合利用移动管理终端、车载信息监控终端、超声波油感器、环卫车辆智能控制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实时掌控路面上跑动的每一辆环卫作业车的油耗、水耗以及行驶路线定位、远程无线调度等信息。

“也就是说,联运环境的云平台网络可以对作业车辆、人员、垃圾中转房、焚烧厂、填埋场等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管理。”王永介绍。

居民在智能垃圾箱前投放可回收物

搭上“杭州号”快车

“无废城市”理念,为垃圾处理提供了一个整体解决思路。

“形成覆盖垃圾分类前中后端的全产业链,仅仅依靠一个企业是难以实现的。”甘耀军认为,“联运环境的成功得益于企业搭上了杭州城市垃圾治理的快车。”

杭州自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城市后,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文件,力推垃圾分类切实见效。在“杭州号”这趟快车上,联运环境自2012年就开始探索环卫信息化。

“最苦的时候,公司连续多年零产出,但研发还是源源不断加大投入。不管是在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方面还是GIS地理信息技术、视频监控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方面,只要任何一方面的技术开发没跟上,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研发的滞后。我们一度压力非常大。”王永回忆。

“第一批研发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经超过200人,且在互联网架构、图像识别、硬件处理系统等多方面都有业界大牛。”徐华丰介绍。

事实证明,“我们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系统性研发卓有成效,把通信、互联、物联三张网络融合为一体,为‘智慧城市’充实了桩基,而‘无废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特征。”王永说。

2019年2月12日,杭州市余杭区城管局和联运环境合作成立的信息化建设研发实验室在余杭城管局揭牌,这标志着联运环境的垃圾分类大数据系统又一次迎来“系统性升级”。

3月,联运环境和支付宝合作在杭州正式上线“垃圾分类回收”服务,未来还将打通垃圾分类积分提高芝麻信用、抵扣水电费、兑换蚂蚁森林能量等服务。届时,杭州市民能享受的就不仅仅是“支付宝一键扔垃圾”了。

责任编辑:袁上草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