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柏拉图的电影:知识论|眼见真的为实吗?

2019-07-24 09:50 新华出版社

经验主义听起来似乎是比理性主义更合理、更切合实际的认知方法。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于某种神秘的理性能力来认识独立于日常经验之外的世界。我们不需要为了获取对世界的认知而脱离日常经验。我们的认知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观察的。可是,尽管这种方法有其吸引人之处,也有人不断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涉及“日常经验”本身的概念。经验主义法非常重视经验,因为它认为经验才是认知的来源。经验自身被认为是基本的、无争议的以及没有问题的。我们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怎么会有问题呢?经验是被赋予我们的,并且我们可以完全借助它来证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至少,经验主义者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我们有时会产生错觉、梦幻或幻觉,而那正是由于我们的经验误导所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经验还是可靠的。它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问题是,是否真的有这种直接的基础。许多评论者认为在我们获得认知之前并没有可供我们借助的基本经验。换句话说,从来没有“眼见为实”这么简单的事。相反,我们经历的事情总会受到由我们的信念构成的框架的解释或判断。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再能说认知直接来源于经验,因为我们知道的、我们相信的东西首先就会影响到我们看到的东西。

“眼见”似乎肯定是一个比我们当初认为的复杂得多的过程。我们并不仅仅是经验的被动受体。比如,我们可能会看错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看到了一只猫蜷缩在角落里,但走近细看却发现那只是一条卷起来的围巾。如果不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认为看到的东西(猫)不是实际上经过某种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相一致的判断而得出的认知,这种错觉就不可能发生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有些感知没有经过任何判断而直接传达给了我们,没有任何误差地表现出它们真正的本质?还是说所有的感知都要根据我们的信念进行判断?

经验主义者会说,世界上存在一种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它可以充当我们的原始数据,这些认识毫无误差地展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这是洛克和休谟,以及更近期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如伯特兰·罗素(1872-1970)的观点。罗素把这些基本认识称作“感官数据”。根据这种观点,纯粹的感知经历是存在的,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与我们对感知的判断之间的明显差别也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别的可信度有多少呢?比如说,我们首先真正看到的是形态变化,然后再继续判断正在发生的是一个微笑,还是挥手打招呼,这种说法太做作了。难道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到一个微笑或者打招呼吗?引发歧义的图像也给经验主义里纯粹经验的概念提出了问题, 因为这些图像表明,正常情况下观察者在相同情况下看到相同的东西但是却有不同的视觉经历。许多经验主义的批评者认为,我们永远不能将我们真正表面上看到的东西与我们对它的判断分开。我们唯一能直接接触的只有我们的经历,而这些经历随着观察者认知和期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感知行为都涉及判断。我们感知到的东西总是“理论依赖”或“理论负载”,并不可避免地被我们知道的事物塑造或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说认知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经验。

这个理论依赖问题的出现与电影有着明显的联系。电影是一个视觉媒介,是向观众展示故事而不是给他们讲故事的,但我们所看到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电影制作者的塑造和修改。电影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事件,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事件。正如乔治·威尔逊所说,电影制作者的最主要目的是把一个设想中的重要事件展现给观众看,使得他们能从某一特定角度来看待问题。 例如,导演希望引导观众认为一系列的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某个角色的行为反映了他特定的心理状态,或者角色的命运是受机遇或社会力量的驱使的。接下来要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感知到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深入解读”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的。理论依赖性的支持者认为,经验主义提出我们先有一个基本经历,然后再去判断,这种说法是很不可信的。要想能够看清电影里究竟发什么,观众必须了解电影制作的各种技巧和常用方法,以及对电影之外的世界的本质和运作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

鉴于看一场电影会引起各种各样关于观众真正看到了什么的问题,有些电影直接针对这个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后窗》就是以“我们真正看到了什么”为中心。在这部电影里,L. B. 杰弗里斯(詹姆斯·斯图尔特 饰演)由于一条腿瘸了而一直坐在轮椅上,每天靠观察住在他公寓所在街区的邻居们来打发时间。他就像电影观众,因为他也是静止的观察者。由于这部电影几乎完全以他的视角拍摄,我们很快便和他一起成为了“窥视者”。在接下来的所有情节里,我们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我们随他一起慢慢熟悉了住在这个街区的人—雄心勃勃的作曲家、迷人的金发女郎、“寂寞小姐”、新婚夫妇和托瓦尔特(雷蒙德·伯尔 饰演)。托瓦尔特是出差途经此地的推销员,还带着他卧病在床的妻子。然后那位卧床不起的女人一天晚上突然消失了,斯图尔特逐渐坚信自己所目击的是一场谋杀。但真的是吗?他的管家、女友和侦探朋友都纷纷给出不同的猜测。然后新的信息出现了(托瓦尔特收到了一张明信片,很明显是他在乡下休养的妻子寄来的),这就对谋杀事件提出了质疑,也提供了某种解释。更深入的观察又为主角的怀疑提供了依据(当一条狗被发现死了的时候,托瓦尔特是街区里唯一没有跑到阳台上看发生了什么的人)。事情渐渐明了,杰弗里斯是对的,的确发生了谋杀。但他并不是直接通过他看到的街对面发生的事情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他的判断源自他所看到的和他对这件事情的解读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由于杰弗里斯所看到的以及我们观众随他一起目睹的事情存在不确定性,戏剧张力由此而形成。并不是我们看不到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需要对我们所看到的事情进行解读使之变得有意义。

本文摘选[英] 克里斯托弗·法尔宗著《电影院里的哲学课》新华出版社出版。

《电影院里的哲学课》

[英] 克里斯托弗·法尔宗|著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791-4

定价:35.00元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