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终于靴子落地啦!
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意味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二次顺利扩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迈入新征程。
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总体方案》有关情况。
新片区在哪里,有多大,有哪些制度创新?小编为您一一梳理。
面积:119.5平方公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物理空间上又有了新突破。
根据《总体方案》,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请注意,这只是新片区的先行启动区。
按照新片区的发展目标, 到2035年,新片区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的浦东新区。
在业内看来,这必将需要比先行启动区更大的空间去承载。
而上证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新片区已在启动新的产业规划。
整个产业规划将立足于覆盖整个临港地区约386平方公里的范围,以临港地区现有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新片区创新型的产业功能体系核心区。
同时,奉贤、闵行拓展区域的约870平方公里的范围也将纳入考量范围,全面规划设计新片区的产业功能体系。
特殊经济功能区:开放度最高
此前,上海地方官员多次强调,新片区要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产城融合、开放创新、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这在《总体方案》中得到了具体阐述:
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
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这里将是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最高开放度政策和制度的区域。总体来说,新片区将探索实施八大制度创新,打造四大产业功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处副处长宋鹏霖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宋鹏霖表示,聚焦投资贸易自由化,新片区将实施八大领域的制度创新: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探索创新突破,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探索更具竞争力的相关税制安排和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同时,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新片区将重点强化四大开放型产业集聚功能,包括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前沿产业集群,以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为重点的新型国际贸易,以及跨境金融服务和高能级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8大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试验区历经两次物理扩容,但这次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物理扩容,制度创新的力度、领域和层次也不断深化。
“新片区建设建立在两大基础上,一是上海自贸区过去近六年探索实践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二是临港地区过去近16年发展奠定的产业基础和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宋鹏霖说。
宋鹏霖指出,与2013年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2017年《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相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在制度创新方面有以下亮点:
一是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深化制度创新。
包括:在市场需求大的电信、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争取更大力度开放,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提供国际化的涉外法律服务,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以及根据企业需求,实施一企一策的海关监管制度等,更好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
二是以全链条运作为核心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比如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税制安排,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实施境外人才职业资格备案管理等制度,为市场主体拓展国际业务、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供制度环境。
三是以产业功能培育为核心布署制度链。
尤其是在税收制度方面,这次围绕重点产业和国际业务,从三个层次配置税收制度,分别是针对特殊综保区的税制安排,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制安排,以及促进服务贸易、离岸业务发展的税制安排,旨在形成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综合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