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影视剧制作中IP成为一个热词,也成为影视行业从业者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IP?一个热门IP又是如何诞生的?如何深度挖掘开发出版物的IP价值,探索一条IP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为今日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
7月28日上午9:30,在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出版IP与影视对话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叶辛、李修文、海飞、周晓枫,著名导演尤小刚、高希希等文学届、影视界名家,和主持人刘仪伟一起畅谈IP改编发展之路,论坛活动还依据近五年来出现的IP改编影视作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发布了IP作品影响力榜单。
本次论坛围绕“IP(知识产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主题,展开文学出版与影视的对话交流,聚焦内容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引领IP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文化内容产业的新时代发展赋能。
出版界、文学界、影视界、产业界、网络平台等行业名家出席进行对话交流。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刚强担任主持,著名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刘仪伟担任对话主持。著名导演尤小刚、高希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著名青年作家、编剧海飞,著名作家周晓枫,央广新媒体执行总裁李向荣出席本次会议并担任嘉宾。中国经济网新闻总监、评论部主任李焱出席本次会议并担任特约现场评论员。
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吉德:让出版IP成为陕西文化产业腾飞的重要支柱
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吉德为本次论坛致辞,王吉德在致辞中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举例说明,经典作品和文化IP不仅能世世代代的滋养国人的精神生活,也能充分调动各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IP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
王吉德表示,陕西省是一座IP文化富矿,出产过《红高粱》、《白鹿原》等经典IP改编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是相较于丰富的出版IP,影视产品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
王吉德说:“当前及未来如何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让更多的出版IP成为陕西文化产业腾飞的重要支柱,成为陕西的文化符号,是陕西省面临的紧迫课题。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行业内的广泛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对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共同将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青年作家、编剧海飞:IP其实没那么复杂
很多人听到IP这个英文缩写就头大,不明白它具体有什么含义,在论坛上,著名作家海飞发表了主题为《IP其实没那么复杂》的演讲,细致的讲解了什么样的IP才能被奉为经典?如何打造一个经典IP?“慢开发”的IP为何能发挥最大价值等人们最关切的问题。
海飞的作品一直以影视化程度高著称,著名的改编作品有谍战剧《麻雀》、《旗袍》等。在长久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海飞总结出了两个词,来阐释怎样的IP才可以被称为经典。一个叫做有效IP,一个叫做陈年爆款,有效IP是指能够转化成其他文化产品的IP,陈年爆款是指能够经历住时间考验的IP爆款,总体来说,就是只有能够经得起市场和时间双重考验的IP才能被奉为经典。
海飞还列举了现在影视市场一切求快,以流量为先、同类型产品扎堆出现等问题,他认为,影视行业应该慢下来,尝试发掘更多真实动人的出版IP进行培育。海飞建议,打造出版IP,可以利用责编制,在作者创作初期进行跟进,避免作者闭门造车,保障创作内容始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影视改编价值。
在演讲的结尾,海飞表示,打造经典IP,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就是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去创作,优秀的作品自然会吸引资金和社会资源的追随。
央广新媒体执行总裁李向荣:以声相生,融合制胜
李向荣从声音IP的融合开发角度为我们展现了IP打造的另一种可能性。相信有许多人都是通过央广的有声小说来认识《穆斯林的葬礼》,《夜幕下的哈尔滨》等本土名作。这些本土名作也算央广最早的IP制作者。
李向荣介绍,近年来,央广网利用声音产品制作领域丰富的经验,以及国家媒体的资源优势及社会影响力,开发出一系列头部声音IP产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在今年的10月中旬,央广将在整合总台广播音频内容基础上,进一步聚合各行业机构和专业创作者的资源,推出新产品云听。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电台线型直播节目外,云听将聚焦泛文艺泛知识泛娱乐三大品类,产品形态主要为声音产品,致力建设全球最大的华语声音集成分发平台。
李向荣说,“IP产业和互联网音频行业的合作在实现资源变现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用户的文化修养和国民素质,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坛最后,主办方公布了IP作品影响力榜单,这份榜单依据近五年来出现的IP改编影视作品的票房或收视率、网络播放总量、话题热度、媒体转载量以及社会参与度五个维度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加权平均后所形成的综合数据得分进行推选。
嘉宾对话单元金句迭出
在嘉宾对话单元,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刘仪伟担任对话主持,各位嘉宾畅谈自己对IP的看法,席间金句频出。
导演尤小刚:让IP回归版权本身,让创作回归笔头案头
尤小刚曾执导《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多部经典作品,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尤氏秘史”IP,作为一位资深的IP缔造者,尤小刚却认为不应过度夸大IP的意义,而是应该让IP回归版权本身,让创作者踏踏实实的回归案头,搞好剧本,讲好故事。
此外,尤小刚认为创作者应不断学习,掌握目前传播形式下的创作规律,掌握创作规律,就可能在即将到来的新媒体融合浪潮中掌握主动权。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大IP是激发想象的初始之地
李修文曾担任由刘慈欣原著改编,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监制,通过这次与大IP亲身接触的经验,李修文认为,真正的大IP体现在它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力,它会让创作者看到文本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激发创作者无限的创作动力。
《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归来》文学策划,作家周晓枫:机会留给不为机会心慌意乱的人
周晓枫从事了20多年的文学编辑工作,是IP的发掘者,也是众多创作者的伯乐。关于IP开发,周晓枫认为,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则不同了,这个时代好的机会很多,现在我感觉是机会准备好了,留给不为这些机会心慌意乱的人。
中国经济网新闻总监、评论部主任李焱:IP火热的背后是文化繁荣,也是文化产业从业者内心焦虑的体现
李焱说:“大概从2014年、2015年左右,突然大家都言必称IP,号称得IP者得天下。”
李焱进一步分析,IP一词的产生,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稳步上升,有的人说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向着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迈进。产业发展了,对于质量的要求也会逐步提升。李焱认为,可能在这种行业普遍焦虑的情况下,IP的热度越来越高了,因为从业者迫切需要把优质内容标签化,概念化,这样才能让大家一目了然的记住,从而产生后续的收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把握读者心理,讲好一个人人满意的IP故事
叶辛认为,文学常常是IP创造的源头,如果从文学出发,最关键的还是要讲好一个IP故事。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写作,你都要把握读者的心理,你写进读者的心里了,老人看了你的小说,他也会怦然心动,小孩子看了他也会觉得很感动。
在论坛上,叶辛还向导演们提出建议,希望他们能够忙里偷闲多读书,中国每年能够印成书、能够在自媒体、在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书都有好几千部。在这几千部的书里,有许多值得发掘改编的IP作品。
导演高希希:我的影视作品90%都来自原创作品改编
高希希在论坛上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说:“我个人的影视作品90%都是由原创作品改编的。”从1999年起,高希希相继执导了《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三国》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由很扎实的原作小说改编的。
高希希还向大家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跟IP有关的故事。当年他执导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热播之后,原作者获得了文学奖,因为当时评奖的评委大多都看过那部电视剧,被故事吸引之后阅读了原著小说。
对于改编原创小说,高希希直白的表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细节会很丰富,改编起来会比原创剧本要省力得多。
IP作品影响力榜单发布引起强烈反响
论坛的最后环节,由IP产业大会执行主席朱修阳、IP产业大会秘书长王奕栋发布了IP作品影响力榜单,这份榜单不同于平常只依据播放量或评分发布的排行榜,而是依据近五年来出现的IP改编影视作品的票房或收视率、网络播放总量、话题热度、媒体转载量以及社会参与度五个维度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加权平均后所形成的综合数据得分进行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