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颁奖暨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成立仪式举行

2019-08-29 16:06 中国作家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达成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化交流。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架起理解桥梁,创新对外出版话语体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丝路书香工程下,组织实施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项目此前已实施三期,为继续开展好第四期“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于8月23日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颁奖仪式暨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成立仪式。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范军,傅雷翻译奖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文学教授董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明星,中央编译出版社原副社长韩继海,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徐宝锋,以及5名“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获奖作者和海内外25家出版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颁奖仪式后,江西教育出版社代表、天津人民出版社代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代表以及本次获奖作家代表莫天安分别发表获奖感言,表示期待通过参与此类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一己之力。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四期征集指引发布会由董强发布,可通过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官方网站(http://www.cctss.org/)进行申报。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成立仪式上,徐宝锋和聂震宁共同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揭幕,并与浙江出版集团、凤凰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天津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12家首批成员单位一起签署联合备忘录。该平台旨在向国内出版机构提供优秀国际选题,进行资源推广与出版合作。未来由平台进行国际选题策划,并依托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对选题进行遴选,以解决国内出版机构寻求国际选题困难为主要功能,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徐宝锋、聂震宁与12家首批成员单位一起签署联合备忘录

随后,CCTSS—江西教育出版社《亚洲文明经典译丛》联合选题项目紧接启动。徐宝锋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亚洲经典互译”的号召下,中国文化译研网在亚洲各国挑选一部经典作品,与国内出版企业合作作为出版项目集中推出,旨在推动亚洲出版和文化成果的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亚洲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据悉,“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中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点工程,是国家“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其他重点区域,广泛联系和鼓励海外汉学家、作家、媒体人、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用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并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一定的支持。

修一条通往人心的路

中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博的文化,同时也是极具新生活力的文明大国,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里,但是,对外国人来说这些都是十分陌生的东西。在图书创作与出版分享环节,美国作家溥仁作为入选“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三期的作家代表分享了他的作品《情真意切:美国父亲在中国的育儿经》。溥仁在中国生活多年,25年前开始学普通话,一直致力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说,改革开放虽然让世界各地的商人、游客来到了中国,但是他们对中国的内部文化生态依然处于不了解、不理解的状态。

经济活力、城市面貌、自然风光等也许可以通过旅游和贸易直接传达,贸易的发达让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个家庭,交通的发达让世界各地的友人便捷快速地来到中国,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地理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不是科学能够简单解决的问题。”埃及汉学家金皓天说,“中国有一句话是‘要想富先修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走到某一个人的心里,必须修一条通向人心的路,这条路就是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大道。”

水土不服?让外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徐宝锋谈到,中国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很多内容在海外的消化吸收也出现了问题;国外作家对于中国主题、中国内容的创作等方面的动力和成果也略显不足。徐宝峰希望借助“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吸引更多的国际作者参与到中国主题的发现、创作和出版过程当中来。

“这个计划期待外国人用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一种更好的文化视角来看中国故事,体会中国人的发展理念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聂震宁表示,他希望通过外国人创作中国内容的作品,使中国优秀文化较容易被与作者同一母语的读者所接受,也较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内容走进海外文化生态圈。

金皓天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他说,如何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产品走出去,这是一个难题,不同于国人自小浸润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作为一个外国人,了解一个陌生复杂又博大的历史和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

金皓天觉得文学作品就是一条很好的通路,它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而其趣味性、情感性、形象性又能跨越地域,让不同国度的人们产生共鸣。

金皓天参与过很多不同领域图书的翻译,他觉得每个领域的图书都有其重要性,翻译什么样的书不能只看市场表现,“市场归市场,文化归文化,有一些文化的东西输送到国外,可能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去看,也许市场反响看起来不是特别积极,但是文化领域的专家会进行关注、研究,因此影响力还是非常深远的。”

最后,他还表达了希望在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阿拉伯文化的心愿,“翻译是一座桥,我希望这座桥是双向的。” (邓洁舲)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