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9年5月14日专版文章引述本书观点:人类命运的昌盛必然要懂得从“零和”走向“非零和”。
推荐理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作品。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75本必读商业书之一。
本书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文化演进进行比较,从细菌的化石一路叙述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中世纪的商业模式一路叙述到世界贸易组织,探寻不同文化共有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生物演进导致人类的产生、人类组织的演进导致了文化的产生、文化的演进使地球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脑。运用博弈论的观点,揭示人类历史的必然命运: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和最终趋向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即“非零和”,进而为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用搏弈论的方法解释生物进化论,并进而应用进化理论解释文化与历史的演化的作品。对于人类文化的演进的结论(走向非零和时代),对读者了解全球化下的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近年来最为热议的书籍之一。
书摘:平静前的暴风雨
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曾以这句话作为一本书的结尾:“宇宙看起来越能被理解,它也就显得越没有意义。”我不是要和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争论物理有多么让人沮丧。就我所知,温伯格的专业领域,也就是无生命物质的领域,确实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宇宙具有一个至高目的。但是一旦进入有生命物质—细菌、细胞性黏菌,以及最重要的人类—的领域,我们就可以发现情况大不相同了。我们对生物进化的漂流,特别是人类历史的漂流,研究得越详细,它的目的似乎就愈加明显。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漂流”都不是一个恰当的词。因为这两个过程都是有方向的。至少,这就是本书的论点。
认为人类历史或者生物进化或者两者都具有方向的人们,通常会被斥为神秘主义者或者怪胎。在某些方面,我也很难说清楚他们是否应当更加受到重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认为,有机体进化是由一种名为“生命冲力”(élan vital)的神秘力量所驱动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能够用自然选择这样全然合乎自然规律的术语来解释进化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还要假设出一个如此虚渺的力量呢?基督教神学家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则认为人类历史将走向“欧米伽点”。但是鉴于欧米伽点位于“时间与空间之外”,他又怎么能期待历史学家会重视他的观点呢?
另一方面,你也必须给予柏格森和泰亚尔一些赞扬。他们都认为有机体进化趋向于创造出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命形式。特别是泰亚尔·德·夏尔丹,他强调,人类历史也呈现着一种类似的趋势:千年以来的进化使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他凭借这种趋势做出了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推测。在20世纪中叶,他就在其著作里对电子通信以及由电子通信推动的全球化进行了详述,而在那时这些东西还未成为潮流。【“地球村”这一概念的创造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经阅读过泰亚尔的著作。】他还提出了“心智圈”和“地球思想层”的概念,早在微芯片诞生的十多年前便模糊预见了互联网的诞生。
作者简介:[美]罗伯特·赖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新共和》高级编辑,《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曾供职于《科学》杂志。他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获国家期刊奖。他的著作《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