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资治通鉴启示录》:1362年的中国历史给我们留下的122条启示

2019-09-29 09:37 中华书局

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相较于《史记》,《资治通鉴》以294卷(不包含《目录》和《考异》)的篇幅,记载了战国时期至赵宋建立前共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是《史记》不能比的。

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总目》用了八个字来评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为《通鉴》作注的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则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毛泽东一生读了17遍《资治通鉴》,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他在与历史学家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可见,《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替代,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国刚教授潜心研究《资治通鉴》数十年,历时6年,精心撰写了《资治通鉴启示录》一书,堪称一部“当量级”新作!书中对《资治通鉴》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了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必读书。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或者说精华,就是作者从《资治通鉴》中深入挖掘并总结出的122条启示。这122条启示,立足当代视角、观照现实,包括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各个方面,既具实用性,又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

领导力修炼的核心内容在于出主意(决策)、用干部(用人)。

——周纪·第四节《和而不同:子思的忠告》

改革的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改革的依靠力量是否足够,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合实际,改革的部署是否有序而坚定,改革的成果是否能让多数民众分享,都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汉纪·第六节《王莽新政:改革失败的反思》

不管有多大的本事,都应该谦虚谨慎。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隋纪·第三节《从“意气风发”到“纸醉金迷”:隋炀帝的大业时代》

礼法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家庭规范,讲求孝悌和睦,尤其是孩子应该怎样待人接物。

——唐纪·第十一节《日落长安:唐宣宗时期的政治》

这些启示体现了学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广度。

为了让读者轻松get“得分点”(启示),迅速抓住《资治通鉴》的精髓,在版式设计时,我们把每一条启示都标上序号并做成小卡片的形状,放在每一页的突出位置上。如上图所示。

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晓畅,分析鞭辟入里,让读者有亲临现场聆听张教授讲课的感觉。比如作者在谈论秦二世的时候这样写道:

扶苏与胡亥有何区别?虽然史料的记载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二人境界、格局的重大差异。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持反对态度。嬴政治国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及时转变政策,经营好思想与文化。扶苏却看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扶苏是儒家的拥趸,胡亥是学习法律出身。这位赵高的得意门生即位为“二世皇帝”之后,都做了一些什么呢?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也就是即位之后大半年,二世巡游全国一趟后,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

就二世这副德行,秦朝怎么好得了?秦始皇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秦二世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可以说,《资治通鉴启示录》让一部体量宏大的古典巨著变为通达实用的大众历史读本,为读者架起了一座“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桥梁。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