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何镜涵“写意楼阁”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9-10-23 14:14 雅昌艺术网

Q7qIHa3SqFBiQ5ZwV6yC7pTzz6i1LRPwN6dSerBT.JPG

“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开幕现场

2019年10月22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汇聚何镜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所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近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线索,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三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盛境。此外,还将设置“镜涵其影”专区,以此探寻何镜涵写意楼阁山水创作的“步履寻幽”之路。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北京市文保协会会长,前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原中国美术馆书记,全国美术馆专委会副主任钱林祥;故宫博物院古籍版本专家翁莲溪;国家图书馆古籍版本专家李际宁;北京画院党委书记 刘宝华;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北京画院画家王培东;北京画院画家纪清远;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理论家郑工,以及何镜涵先生的家属学生朋友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编辑林佳斌主持。

9FA0yKWl2qsxpOETzZDnyzyYVMeT4KX21FNgH1Iv.JPG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开幕致辞

sIcpUNFREzCws2TTl6o3FYg9xQEBhRwIQdskr4Px.JPG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开幕致辞

QVzLttCaiHlSsOd3ODgqFD2gG0LlsyjJHMrfX2Wl.JPG

北京市文保协会会长、前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开幕致辞

SA1TT07g1VAHNdBOcf1E5EeCi5aAetIxLeOTyl1T.JPG

何镜涵家属代表开幕致辞

aK2Ec6WIWj91oHO3En2VkHRm9V1k7DRgqaaOQE27.JPG

sIkGDbJZqwi8SZRqrZ9FaTkaEu7tyI9ObwOzEuL5.JPG

嘉宾合影

A3FMrrrVIBS1nrOJuvQauPjKOt20RMf5271sXBmb.jpg

何镜涵,1923年生于北京,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索绰罗,字少民,号君望,斋名“冷雨书屋”。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为专职画家,其山水、人物、花鸟兼擅,尤以古装人物和楼阁山水最具代表性,是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自2000年起,在王明明院长的推动下,北京画院开始了自身研究体系的梳理,此次展览是近年来北京画院对何镜涵先生研究成果的展现,完整梳理了何镜涵的艺术体系。展览一层全方位地展示了何镜涵的艺术成就;展览二层则是何镜涵依据自身对艺术的理解所创作出的作品。何镜涵不仅有通变的能量,知古今东西,而且有涵远的意味,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此次展览体会艺术家山水里的楼阁之趣,以及他对世界的理解。”吴洪亮说到。

fQr7DgNn9tKgCMcYYutI7YdvYgeS4saqVZR8p5nG.JPG

q623fK5cKAaSsWzul3yj2HynD2CR9Nt0mLvTWXyx.JPG

dcKr6LL2oyy78l7Cwa8wk27Tjozi16lRuU9uwQhV.JPG

T51jZOdpCymTtZGP3F3ZHr56P2resjDqI45K4EpT.JPG

df4WkJ5kPDtv4VTeTDW5p4FgFmvbrWMxYjJ0iFqK.JPG

acIVl4OjHjuY5WxqUYo7MVQkNroHmAvNj9txiW2R.JPG

mL5XgR0mWTYT3G0pgtw5aNkMqzmMOwMHIn2vfJL4.JPG

展览现场

何镜涵是一位技法全面,功力深厚,视野广阔的画家。对于他的艺术,王明明在展览序言中这样写到:“在创作理念上,他倡导尊重古人、前人,但不走古人、前人的老路。他自立门户,确立了化传统为现代的绘画样式,确定了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符号。”“何镜涵对中国画最大的贡献是独创了写意楼阁画,从而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方法画楼阁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中国当代山水画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何镜涵的创作演变对中国画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孔繁峙看到展览后非常兴奋,“此次展览向社会展示了何镜涵的艺术水平和创新,并为观众提供一次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8fmGWK7k8Qx3tmBoUksWoMyI6ONMI2YxG1k0XNsv.JPG

4s8ILVWnmIYHT4WT78FYUF1UCugf6pJBzHLvsgGr.JPG

《颐和园》何镜涵 1961年 96×177.5cm 纸本设色

rckCT5zoobRlDTx4OxxikYm6eiMEkzyWCZVRX9N2.JPG

YswQpCPgXgVTNR7Ras4E6cHesuCAdaOWt1AEsxT6.JPG

NQT1dcfOfqO8niwVJHWpoxetod9yO2LZwxZU2wAr.JPG

《颐和园》局部

IK2tIV8cxMwvEPicpl9pgyXaIm1naYC2bHQuEjci.JPG

《画中游》何镜涵 1987年 141×204cm 纸本设色

dxJ9mgzMbqm7qlLa8JXPkXhrdCorOdfJ7DWXPc9P.JPG

《画中游》局部

在何镜涵的家属看来,此次展览的学术水平很高,北京画院的布展也特别用心,例如“这张1961年创作的《颐和园》,非常规整,是我父亲年轻时的作品,与它对应的是一幅1987年创作的《画中游》,是父亲在前一幅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样貌。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父亲艺术创作的转变,而这样的转变,花了他几十年的时光,并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35岁的何镜涵成为了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在云集了从齐白石、叶恭绰、于非闇、徐燕孙,到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溥松窗、胡絜青、周元亮等一众北京传统中国画坛代表画家的北京画院中,何镜涵与这些前辈交谊甚厚,并得到真传亲授,汲取了丰富精湛的绘画艺术精华。此期间,其与王雪涛、徐燕孙合作创作了《炮大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连环画,并与古一舟、惠孝同等人合作绘制了46米长卷《首都之春》等经典作品皆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展览也呈现了何镜涵在这时期的经典人物画作品,如《仲翁》、《溥雪斋先生》等白描肖像画,以及《养兔》、《幼儿园》等工笔重彩人物画,笔法精炼,展现了何镜涵对传统技法与内含精神的深刻领悟和纯熟运用。

人物画取得广泛认可后,何镜涵不满于已获得的成绩,转而进入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其是传统界画的探求之中。

TPcizCmgVXFBhCQTONRulluf9Mfw276ozixyWVnp.jpg

《春天》何镜涵 1958年 77×50cm 纸本设色

LWVM5XGN5cdMNTNf3oLIQP7N9r7XtlnddSBqsgUa.jpg

《幼儿园》何镜涵 1963年 67×132cm 纸本设色

y2Hl8QURL645gr4fXW87247DDk4o4GvSoMhXvk7Z.jpg

《百子图》何镜涵 1986年 41.5×65cm 纸本水墨

所谓“界画”,就是借助界尺这一工具描绘“亭台楼阁”,正因为如此,界画自诞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匠性”,有没有办法突破这个千年传统堆砌的桎梏呢?虽然近现代也有画家尝试扔掉界尺,但他们却没能扔掉完全写实的古老程。

何镜涵则在继承传统界画的基础上,以写意的技法和意境对界画进行了一种开拓性尝试,并成功开创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何镜涵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50年代初,何镜涵曾任职于建筑工程出版社,任美术编辑,跟古建筑打过多年交道,他认为:中国的楼阁亭榭虽属建筑,其实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典型的东方艺术形式。它的造型,它的比例、它的韵味,它的曲线美,都是独具匠心的。他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长期的潜心研究,甚至对古建中梁柱、飞檐、斗拱的制做和组装都做了深入了解。同时,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探访名楼名园,从临古到写生,对古典建筑的亭、台、楼、阁,对传统园林的山、水、石、松、柳,每个局部都下了长年的功夫。

Kzio6wYyXryITY3zsZjJSG1EmLIVgHNuEZ7HHLfO.jpg

《于今黄鹤又飞来》何镜涵 1981年 180×98cm 纸本水墨

scXgyMUbzHTRsBOOj3QoRCuxayvlXdHA9tzpsesW.jpg

《碧云寺》何镜涵 1984年 181×95cm 纸本设色

xKJzFmHiL3sbxQGziFWYspKUUgFqntHHPYqAOZFM.jpg

《寒山寺》何镜涵 1987年 96×198cm 纸本设色

到20世纪70年代,成功采用写意技法和意境,生动表现古典建筑的面貌和结构并与园林风景完美融合,形成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崭新画派,从而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空白,为楼阁山水这一传统画种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次展览中可见到诸如《于今黄鹤又飞来》、《碧云寺》等一批被视为何镜涵风格最终形成并进入艺术盛期的标志性写意楼阁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很多画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写生”有着密切关系。60年代初,何镜涵即开始尝试写生基础上的山水画创作。在随后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贯彻着“天然造化是我师”的理念,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在追求笔墨越味和楼阁画变革的探索中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写生作品。此次展览的“寸心千里”展示了何镜涵的部分写生作品。

zk8JAvRJMLzhBi7mOs6nnGDjGBdi34or5V8zOeOa.jpg

《双亭倚翠》 何镜涵 1986年 70×138cm 纸本设色

sd1ncQZmTmABIOmNtjvHTJ7EGFMYbgFscuWS10sh.jpg

《碧霞祠外有洞天》 何镜涵 1988年 136×67cm 纸本设色

q5GxSEnlSTyebBED43a4qjI8JPDxfXSs5SI2LZml.jpg

《酬风》何镜涵 1988年 140×70cm 纸本设色

fmZNwIEq8qrKcqk8gAFAGX9lqazOIjdYZSzOrly4.jpg

《青绿山水写意》何镜涵 1983年 68.5×44.5cm 纸本设色

正是因为几十年的大量写生创作基础上不断对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潜心研究,何镜涵最终采用了写意技法表达传统楼阁建筑主题,创立了“写意楼阁”山水,被誉为“开宗立派,承前启后”。何镜涵对中国画变革的执着探索以及其对传统界画的改良与创作,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H7siy1VX2RrWCwn9jJ5y4k9U5CApLswz3Fyur0cU.JPG

18SNCmo9CyACsT9m7mfmxnx0qgK5UaMkzxtOoBE7.JPG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何镜涵学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孙佩杰的主持下,举办了“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览座谈会。会上,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北京画院画家王培东;北京画院画家纪清远;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理论家郑工;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马明宸;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仇春霞;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赵琰哲;文化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国家艺术》杂志总编辑吴东炬;中共中央警卫局保健处主任、书法家周述华;国家一级美术师、荣宝斋美术馆原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兴家;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版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阳;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张志国;北京皇家园林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刘伯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航天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嘉平等专家学者,对何镜涵的艺术创作的界画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览自10月22日起将持续至11月10日。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