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潺音汉声,以水为媒——当代艺术展”哲学视野下的水文化探究

2019-11-26 22:24 雅昌艺术网

《管子 水地篇》中提到:“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水凝聚留滞而成为人,继而生出九窍和五虑。水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起源,它构成了人类的始基。武汉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三河三湖哺育了无数武汉人,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仅哺育了武汉的人,给予武汉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滋养出了武汉宽厚真挚、充满包容且乐于奉献不苛求回报的人文精神。

此次在武汉举办的“潺音汉声,以水为媒” ,就是以武汉特有的“水”为主题的一次当代艺术群展,此次展览中集聚了二十位艺术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甚至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用各自的艺术语言与人生体验来表现“水”和关于水的人文精神。

KXMObsaEwvSfnQ0T58I8ZdQTaBG2aw3C9IcFgb8a.jpg

《尼斯沙滩》崔光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本原。崔光耀将五行的相生相克利用起来,他的作品《尼斯沙滩》用木雕的形式将对尼斯的异国回忆转化成中国式的本土语言表达出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片木雕构成的沙滩中,容纳了不一样的肤色,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他们聚集在尼斯的海畔,此刻,所有的差异都可以被大海包容,而这种能容万物的博大情怀,是艺术家希望表达的。

uDhMLqUoqY2Hgq9JIDis3zsrnOOBCXfkTUzKda0y.jpg

《海骨》丁立文

丁立文的《海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将汉白玉石雕琢成被水打磨过的贝壳的形象。贝壳本是在水中生活的,水滋养它,也磨砺它。水本是天下至柔,却能克天下至刚。老子曾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提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万物各异其形,各异其质,有的虽历经寒暑而不变,有的虽经岁月而不坏,有的钻之不易穿,有的屈之而不折。惟有大道至虚至柔,出于无伦,入于无间,弥纶天地,遍满虚空,无处不是至柔之理,无处不是大道至柔之驰骋。丁立文的作品《海骨》完美的体现了水“至柔至刚”的品格。首先,当人们提及海,一定会联想到贝壳,因此丁立文将贝壳从海的精神中提炼出来,作为海的精神的典型代表,其次,贝壳虽然外壳坚硬,但内心柔软无比,这种“柔”与“刚”的品质的共存也正是水最重要的特性。它从生命伊始便接受海水的滋养,却也一生都在与海水厮磨,这样的对于海水精神的提炼和表达可以说是精妙之至。有趣的是,艺术家并没有直接从海边寻来贝壳做成展览,而是别出心裁的使用了汉白玉石,经过精心雕琢,做成贝壳的模样,这种方式避免了作品中的随机性,能够使作品更为精准的表现艺术家对“水”的理解。

DprQkI0CYwMaxuaY6FUimkg5c8nqAMK0EkbzZdlT.jpg

《盛世逍遥》李冰

李冰创作的《盛世逍遥》则是充满了文人精神,庄子的哲学观与水有密切的联系,《逍遥游》讲的就是精妙的水的寓言故事。“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其主旨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性,达到精神无拘无束、自幼快适的境界。“鱼与水相忘于江湖。”是庄子超越功名利禄,悠游自乐的逍遥游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有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他运用纸纤维,将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形象通过具像化,庄子坐于鲲鹏之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多么潇洒而自在!这从水中跃然而出的神兽来到展厅中间,老人盘腿坐于鲲鹏之上,将天人合一、任性自然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看到这个作品时,观者定会吟诵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千古名句。

nlkMOG77reMMGxb3tr4mgwWENPEW7bzWyLm6gcqt.jpg

《精卫填海》易超

易超的作品《精卫填海》同样借用了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的故事本身便体现出了华夏名族早期的海洋观。故事的背景直接发生于海洋之上,精卫乃炎帝之女,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石而填东海。与李冰的作品不同的是,易超将其中的人文精神抽象的提炼了出来,不断的用圆珠笔塑造纸的行为本身,就是“精卫填海”的精神,精卫以其一己之力征服大海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在易超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易超用圆珠笔在 A4 纸上不断“塑造”,使纸张发生了受力扭曲,将四周向上的弯曲模 拟出一片片波浪,这种重复的、不断的动作造成了纸张弯曲的结果,与精卫填海的重复的、不停的动作相呼应。将每一片“浪”放置在每一个盒子基座上,受力弯曲的纸呈现出波浪形,将这样的波浪形重复摆放,塑造出海面的波涛。可以说在这个作品中,易超化身成了“精卫”,来塑造他内心的海洋。坚硬的笔不断的打磨柔软的纸片,却无法毁灭它,反而使纸改变了它的状态以更加适应笔尖的折磨,这不就是水的至柔至刚的精神吗?易超通过对神话的借用,通过抽象,劳作来完成了他对水的精神的表达。

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但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崇拜水、敬畏水,渴望征服水。自老庄以来,人类对水的思考也为人们的当下生活提供启示。在“潺音汉声,以水为媒”的展览中,我看到了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用不一样的观念、不一样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对于“水”的思考。庄子有云:“天下之大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海水的包容,正如崔光耀在《尼斯沙滩》中表现的那样,它不会在意种族、性别、肤色。潺潺溪流,是如此的柔弱,却能孕育出贝壳这样坚硬的“海骨”。千万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征服海洋,才诞生了精卫填海这样百折不挠的故事,在《精卫填海》的作品中,能窥见“水滴石穿”的坚毅品质。上善若水,相信在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被水流环抱的城市里举办以“水”为主题的展览,一定能勾起观者对水的记忆,引发对“水”的精神的再思考,对当下的生活有所裨益。

郑喆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