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由器及道 明心見性——慕茗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开幕

2019-12-12 16:18 收藏投资导刊

大雪之後,北京又變成了北平,古人關於節氣的智慧再一次被驗證。大自然千變萬化的顏色隨者季節的律動帶給現代城市中生活的人無限喜悅,伴著雪,展覽《慕名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於2019年12月9日在北京茶罐子書屋拉開序幕,100件由慕茗文化收藏的部分宋元明清古瓷茶器於茶罐子書屋悉數呈現。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因詩句中的雪和美好的器物而勾勒出來的圖景,是這個展覽收藏主人的初心,希冀在這個寒冬年末,簡單的因共賞佳器與會良人,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在青花,黑褐,天青色中因為共同欣賞的目光,探詢珍貴的瓷器,分享珍藏的美,並將收藏的喜悅與日常使用的心得分享與傳遞,慕名傾心,長物為伴。

慕 | 文化基因

陶瓷,無庸置疑是中華文明的一張名片。就像玻璃器皿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樣,陶瓷是融入中華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陶瓷集審美和實用於一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她的造型,釉彩,紋飾⋯⋯華而不媚,貴而不驕,彰顯中華民族的大氣,寬容,蘊含中華文明的含蓄,溫和。自從陶瓷飄洋過海,世界就讓她與古老國度共享“China”美名。陶瓷是人類的共同語言,一件陶瓷展示在人們面前,勝似萬千解讀,表述無限內涵。所以,古今中外的人們喜愛陶瓷,並由喜愛道珍愛,由珍愛到珍藏。喜之,珍之,藏之,不僅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更是愉悅心境的不老源泉。

今天,《慕茗奇妙》現場展出的100件瓷器,正是奇妙的穿越時空的藝術語言的匯聚,展廳內氣韻生動的白色畫軸,留白之際,讓展廳中不同年代的瓷器顯得有更多豐富的信息和訴說不完的話題在不斷被放大,被凝視。觀眾在這個空間中,與不同的器物對話,也似與不同時空的古人神交,慕名傾心的不僅有關胎質,顏料,畫法,底款,紋飾,造型⋯⋯ 更是一種來自遙遠的熟悉感,這些熟悉的信息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特別能精準地學術化表達,但每一個信息都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已久,無論是從明朝開始自波斯進口的蘇麻離青,還是當代歌星周杰倫歌曲中的《青花瓷》,每一個文化符號背後,都直指瓷器(China)。它從未遠離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基因」,無論是因為稀少而罕見的「貴族器物」,還是今天流行文化中的大眾藝術。我們從瓷器中追尋的美,詩意,從未改變。

茗 | 生活儀式

「日用即道」原取自明代思想家王艮的哲學命題,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認為聖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慕茗主人認為,收藏之道,也莫過於人之精神與物件日常的點滴相伴與朝夕相對。瓷器作為一種載體,承載了太多今天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文人生活的傳承,它是活的生活,不止是生活方式。

慕茗所收藏的器物,大部分都是古人的實用器,這些器物真實融匯了古人的思想與精神,給我們傳遞了最真實的先人生活狀態和歷史物證。「極高明而道中庸」,說的是「聖人之道再高明遠大也不離乎百姓日用」。對於一件好的器物來說,再美再高貴,如果沒有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被需要的角色,也將形同虛設。這不是一件生活器物被誕生於世的初衷。

開幕當天,慕茗女主人芳芳女士以茶待客,預約嘉賓們在參觀完展覽之後,在「吃茶去」的內室共飲暢談,芳芳女士介紹到當天使用的是清代紫砂妙手陳鳴遠的歲寒三友壺為來進行沖泡,茶則選擇了92年的老水仙,80年代的祁紅,

客人們使用的杯子則是自己收藏的明代晚期的通轉山水八方杯。除了能近距離觀看這麼多精美的瓷器,並且有機會上手把玩,還能與主人一邊品茗一邊使用這些古董,真的可謂在一杯茶湯中臥遊山水。「能夠開放的展示交流,並打破白盒子,或者博物館對古瓷的展陳方式,與觀眾的對話方式,並且能讓器物為人所用,將欣賞的目光變為日用即道,在器物與自我之間找到一條連結的方法,是這次展覽的一個初心」芳芳分享道。

道德經裡面,「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表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簡單的生活,單一的器物,經過時間的繁衍就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了。其真正的核心思想,是再複雜的事物都是有著簡單的原理的。穿過現場那些玲琅滿目的瓷器,有人為器物的華貴歷史而傾心仰慕,有人為器物的故事佳話喜悅莞爾,有人為器物和自己的共鳴激動不已,有人為器物現在的市場價格瞭如指掌,有人為器物本身的人文價值感慨,有人為器物的工藝精湛稱贊不絕,有人享受茶座上的片刻寧靜,說到底,在現場,通過瓷器,看到觀者們不同的神態,卻是同一種與世界的情感交流,與器物文化的一種心靈碰撞。而在現場,最感動的是,因為熱愛器物而並不將其「神話」而是「日常化」的慕茗主人,通過茶與瓷器的碰撞發酵,冰冷的歷史器物有了溫度,這溫度不僅是物理層面的,也是精神層面的,茶能清心提神,經過千百年文人吟誦的加持催化,發酵醞釀出濃郁厚實,氤氳芬芳,令人牽魂縈夢的奇香。多少騷人墨客,托物言志,載物言情。今天的“茗”,是生活中的生活方式的一種,但也是歷史上不同時期風雅的生活方式,貴族生活方式的傳承。

正如上個世紀20年代日本的「民藝運動」所提倡的那樣,所有的器物都應該在使用的過程中發揮它的價值。好的器物,不應當被擺在神龕一樣的高度,而是應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們的存在讓人心生愉悅,又能夠給使用者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變。這種「日用即道」的觀念,也正是此次展覽《慕茗奇妙》想要傳達的生活態度。藝術品或生活品,有用與無用,它們之間的聯繫需要你來親自觀看,觸摸和認識。 

奇 | 美美與共

現場展覽中的100件展品,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和技藝。這次展覽的作品並沒有刻意按照年代編排,冷冰冷且自上而下的以時代歷史的厚重感鋪陳開來,而是通過設計師明宇對空間的巧妙設計和安排,去掉器物的所有”標籤“,以絕對的審美來進行分區和組合,正如當下的時代,我們去掉“帝王”,“平民”等階級化的身份信息再次回歸單純的目光去審視,再次重思這些瓷器本身,我們到底還看到了什麼。透明的玻璃轉如同琉璃光與這些瓷器一起,高高低低環築成為不同的高台,用非常當代的語言和這些老靈魂碰撞,這讓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確實由於技術條件不成熟,材料稀缺昂貴等原因,很多瓷器都是皇宮貴族的生活標配,部分流行於貴族階層的瓷器,後來逐漸演變經由民間巧思,變成流行於民間的一些大眾爆款,而那些散發著時代洗練的光輝,以日常使用為目的而手工製作的日常之器皿,在當時是,在今天也仍然可以是美的日常。

妙|  古瓷心意

展覽中一件乾隆時期纏枝蓮紋馬蹄杯,拿在手中細看,纏枝蓮轉動間,青花與白可遙想當年。乾隆帝品茶雖以明代文人為榜樣,但因帝王尊貴身份,在清代張宗憲《弘歷撫琴圖》中卻是一人品茶,罕見自煎自飲畫面,繪畫或詩文中均由內侍或中人司茶服侍,場景為圓明園清暉閣前的庭院內,只見乾隆皇帝閒坐石頭上讀書,品茗,彈琴,焚香,茶器極為簡潔,有明清兩代常見的青銅茶爐,紫砂單柄茶銚,朱漆茶盤,方形茶葉罐及青花茶鐘;石幾上則設有琴,香爐,帶蓋茶碗,從圖中可見均與宋明代以來文人品茶幾無差別,所見茶器均與清宮御用茶器或貢茶銀茶罐等造型相近。而今天,我們藉由手中的器物,和畫中的場景,可以一窺當年的China。

宋元明清的瓷器如浩瀚大海,可是用心在此次《慕茗奇妙》展覽中暢遊,可以看到此次展覽中的主線,由四個不同時期茶器構成的一道中國茶文化的小剪影。因品飲習慣不同,審美不同,技術不同,流行文化不同,朝代不同等等原因,藉由一些茶杯,可以看到每個時代的特色,也看到時代和審美的傳承在不同時代上不同的呈現和表達。

為了讓更多觀眾有機會在短暫的展期內深入交流,分享,共飲,展覽期間還有四場不同主題的茶會,伴隨這些美好的器物,一起在一杯茶湯中臥遊,與古人與器物神交,與佳人與好友共聚,一起慕茗奇妙。

慕名傾心,長物為伴

茗香不喧,乘物遊心

奇態入神,氣韻生動

妙覺無窮,由器及道

據悉,展覽將展至12月17日。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