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迈进——谈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2019-12-25 16:10 光明日报

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迈进 ——谈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伟大变革,对世界发展进程和人类前进方向的影响不断加深。这个过程,必然孕育着代表人类精神进步方向的时代精华。而文学作为时代进程的忠实记录者和发掘者,正在以全面加速、深入拓展的势头,实现着自身的世界化。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更多的机会,并以更积极的姿态漂洋过海,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共同体中越发重要、极具活力的创造性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创作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更应该强化自身的世界性,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底色,描绘与世界潮流共振的时代特色,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掘进。

文学可以让人类更有力量地面对世界

“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是对文学本质性价值的重要阐释,说的是文学要着力挖掘人性相近、人心相通的共同意义。文学是世界语言,其中蕴含着社会与人生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消除隔阂,实现相互理解,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文学创作要从民族与地方的特性中发掘出人类精神的同一性,得以在世界旅行中克服文化隔膜与冲突,从而打动世界各地读者,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早在1922年,郑振铎就提出“世界的文学就是世界人类的精神与情绪的反映”。在他看来,全人类心手相连,精神、情绪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里永久地绽放着更光明、更快乐的花儿,由此形成全人类统一体,文学就应该反映出人类共有的精神。时间过去将近100年,他的文学观念依然值得珍视,并具有当代价值。

人类拥有同一个家园,不仅意味着世界万物的同在,而且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会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文学始终不可或缺。面对世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各种一时难以摆脱的困境,文学都在着力书写人性中的希望与美好,书写人类的进步精神,目的是让人类更有力量地面对这个世界。

文学的外在呈现方式可以丰富多样,其美学表现、叙事方式、修辞技巧固然重要,但内蕴其中的审美意识与思想价值需要具备普遍的可接受性。中国当代文学亟待摆脱自身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以审美的方式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实现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同步,将着力点放在对人性与人心的洞察上,映照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细密、幽微,助力人类结成牢固的精神纽带,成为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从根本上彰显出文学的永恒魅力。

精品力作必然烛照和挖掘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

纵观世界文学传世之作,都通过合理的结构、艺术的形式、精致的语言、形象的思维,对人类共通的精神境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自己、观察社会、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经典作品还不断深入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未知领域,拓宽人类精神世界的内涵与外延。人类因苦难而同情、因慈悲而同爱、因明智而同理、因图强而同心,这是人类精神得以维系的重要根基。中西方的早期神话叙事,已经展露出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些精神特质。与之相应,世界文学巨匠无不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去体察个体悲欢离合、国家兴废存亡,进而有所发掘,寻觅人类精神世界里隐藏的神圣之光。

中国传统文学不乏揭示人类精神进步的伟大作品。屈原的《天问》叩问天地万象、贤愚善恶,挑战唯天命是从的守旧思想,在探讨世界、历史、人生规律方面呈现出人类的求真精神。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不仅具有与西方悲剧《哈姆雷特》相同的复仇主题,而且在表现道德与牺牲、正义与强权、忠诚与背叛的激烈冲突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人间大义,在启蒙时期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时至今日难掩其光芒,仍然经常登上欧美国家的演出舞台。

世界文学大师打磨而成的鸿篇巨制,都在力求挣脱人类精神的桎梏,发出人类共同的心声,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都能听见回音。美国作家福克纳始终坚称要为全人类的胜利与永存送去不灭的希望而书写,将自己毕生呕心沥血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称之为人类精神探索的工作,“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钱钟书同样深具人类的共通意识,提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当代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和依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都在着力整合中国经验,驰骋于寻找人类新家园的美好想象,表达出人类命运、中国在场的精神境界,将中国文艺创作推向世界文艺的前沿。

可以说,经典文学作品都在深切地表达人类的共同期待,即文学要为人类的生生不息点亮精神灯塔、提供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为人”的目的,将人类精神书写外化为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

中国当代文学在人类精神书写上要有新思路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伴随着新旧力量的冲突与角逐,开始向现代转型。尽管在主体性建构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终究难以摆脱“被译介的现代性”阴影。世界文学格局还是被西方审美和思想价值主宰,中国文学的地位无法彰显,所谓与世界文学同台竞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中国文学闻风而动,重整行装,向外眺望,透过不同的棱镜来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变革自我,在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融合上艰辛探索,持续地推动自身勇猛精进。经过持续发力和苦心经营,中国当代文学正在不断赢得世界性声誉,以强劲势头将中国的精彩故事、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呈现于世界各地的读者。曹文轩充满自信地断言,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具备了世界水准。贾平凹明确表示,真实准确地写出中国现实社会、写出中国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过,当代中国文学已完全接轨世界文学。从总体上说,中国当代文学力求表现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探析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在奥秘,世界性价值逐渐得以彰显。

不过,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格局,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书写要有新的思路。其中,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举世瞩目,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致力于世界性书写的底气与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中国故事真正写好了,自然就有世界性。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写好了,也就能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无论他来自哪里、身处何方。所以说,中国当代作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智慧才情,一面坚持立足本土、根植传统、面向时代,一面恪守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的创作理念,把自己摆到世界格局中去,摆到人性的基点上去,摆到为人类写作的高远目标上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面对伴随高度全球化而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的局势,应该担负起崇高的使命,写出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担当,为其扬帆出海提供压舱石般的“精神重量”,这是关乎登临世界文学之巅的重要命题。作家理应独具慧眼,瞩目如画卷般精彩纷呈的中国现实,深刻挖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内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一种人性目光,写出一种天下情怀。

好的文学作品是塑造未来的,是直抵灵魂的。作家是以文字为犁的辛勤劳动者,脚踩大地,心向天空。好的作家都怀有为全人类而写作的高尚目的,都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饱满与丰盈奋笔直书。期待中国当代作家在文学书写中注入终极关怀,注入深刻的人类意识,不断书写出展现人类精神进步的中国新史诗,为世界文学格局标示出一个新高度。(胡燕春)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