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史铁生》邢仪 绘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史铁生,他的《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作品影响了几代作家,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自他之后,我们想到清平湾,想到地坛,就想到了史铁生。
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成功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走了已经九年了。但正如他生前好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断言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和精神的价值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呈现出来,感染着、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他的作品将会流传下去,产生长久的影响。”
2020年1月4日,在史铁生先生诞辰69周年之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一场名为“想念的季节”的纪念朗诵会,于芳、李野墨、晏积瑄、张宏、白钢、天时、郑博等朗诵名家在现场和读者一起重温了史铁生的代表名篇。
人文社用“想念的季节”来命名这场朗诵会,这太合适不过了。1月4日的北京,窗外冷风凛冽,但聚集在现场的读者越来越多,想念的力量仿佛真的造就了一个温暖如春的季节。
史铁生的人生是一个奇迹——是文学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当中,无论是他亲近的朋友还是普通的读者都知道,他从悲观失望到自强自尊,超越了自己的平凡和苦恼,建立起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文学殿堂。他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在文本中一再爆破,用一种令千万人心痛的温暖,在瞬息当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展现出对生活宽厚的微笑。
在1月4日晚的雍和书庭,史铁生先生的朋友们“回到地坛”
当日晚间,就在史铁生曾经流连的地坛旁边,还在进行着另外一场名为“回到地坛”的纪念会。小众书坊的分店雍和书庭开业不久,就在地坛公园东门外不远。用书店主人彭明榜的话来说,这是离史铁生最近的一个书店了。自雍和书庭开业以来,彭明榜就一直想为史铁生先生建立一个专门的书架、办一场专门的纪念活动,“本想在12月31日先生逝世时办,但又觉得还是为他过生日好,因为他的文学、他的精神,其实是永生的。”史铁生胞妹史岚,《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作者顾林,以及评论家、诗人、史铁生友人白烨、林莽、刘庆邦、商震、王克明、李师东、蓝野、牛志强一同在史铁生69岁生日这一天再次“回到地坛”。
“本以为晚上了人会挺少,没想到来到现场的有这么多铁生的朋友和读者。”评论家白烨看到不大的雍和书庭里挤满了纪念史铁生的人们,内心甚是欣慰。
史铁生是作家,更是一位深邃而丰富的思想者。2013年,青年学者顾林在社科院就读博士时,选择了与师门其他人不同的学术道路,她试图从思想者的角度阐释史铁生的文学与人生。近日,她的博士论文《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从命运观、人之绝望、有关“存在”、生死观念、爱情观、人道主义、上帝观、佛教观等方面,探讨史铁生的思想,完整地呈现了其思想轨迹和脉络。尤为难得是,顾林对史铁生先生的研究并非“掉书袋”式的理论分析,而是将学术研究与精神探索融为一体。史铁生陕北插队时期的队友、陕北文化学者、作家宗璞的表弟王克明曾经出席顾林的博士论文答辩,并在《救赎的可能》成书过程中不断为顾林提出修改意见,在王克明看来,能有青年人不断地继续阅读、喜爱、研究史铁生,正说明了史铁生作品中的真挚与思想没有过时。
王克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写作之夜”编委会成员。自史铁生离去之后,2011年,史铁生的终生好友孙立哲发起成立了“写作之夜”编委会,编委会由来自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的知识人数十人组成,旨在研究、传播史铁生的独立写作和自由探索的精神。类似王克明一样自愿传播史铁生文学精神的人不在少数,在“回到地坛”的夜晚,自发前来的读者中有北京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刘庆邦,有在休息日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志愿讲解员,有在不同文化机构任职的阅读推广人,还有在中小学讲授《我与地坛》的语文老师……
铁凝曾说,“有的作家永远不会离去。他的精神流淌在时代的血脉深处,在历史生生不息的创造中永生。铁生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将与我们同在,一起见证这个时代的浩渺与辉煌,见证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又或者正像史铁生先生一直所信念的那样——“爱命运”,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尊严,离去只是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