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我能不去养老院吗?

2020-01-17 19:23 中国财富网   何苗   原创

小冷的奶奶最近去世了,95岁,在养老院住了15年。

在外地上班的小冷得知这个消息,很平静,“临走前还给子女们留了8万块钱,一辈子没有工作,还存了8万多块钱,”小冷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活过88岁,死了之后谁也不准哭。”

提起小冷奶奶在养老院度过的15年岁月,小冷只是问:“我要是老了后,不想去养老院,怎么办?”

“在养老院里,天天看着别人死去,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小冷的语气异常冷漠。

有4个子女,但却住在养老院15年的小冷奶奶

辽宁小伙儿小冷的奶奶有四个子女,但其中三人都要去外地打工,小冷的大伯也步入了老年阶段,无力照顾自己的母亲。全家一合计,只能把奶奶送至养老院。

小冷的奶奶住在当地一家中档水平养老院,十多年前入住时费用为800元/月,十多年后费用涨到了2000元/月。“这是当地一个职工半个月的工资吧。”

可为什么不请个护理人员在家照顾老人呢?

“2000元钱能请个专业保姆在家里照顾老人吗?”小冷问。另一方面,小冷的几个长辈愿意凑钱给奶奶,请个保姆在家里照顾,但是在当地,一个没有什么医护专业知识,只是愿意照顾老人的保姆每月工资都要5000元以上。

“我还没碰到过一个经过专业医护训练的保姆。”小冷说。

在这种情况下,2000元的养老院似乎是照顾奶奶的最佳方案。

小冷说,他不是看不上养老院,他的焦虑源自于奶奶对他诉说的养老院的生活。

在养老院里,最难熬的并不是吃住、护理条件和水平上的差强人意,而是每日从早到晚期盼亲人来探望地等待。

小冷回忆,有一段时间,小冷奶奶总是问他:“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小冷说,自己年轻时都是个“社恐青年”,老了之后就更不想成天都过集体生活了。

“社恐”的北京李大妈

“社恐”的不止小冷一个人。

今年60岁的北京大妈李阿姨也用玩笑的语气表达了她的焦虑:

“十多年之后我都70多岁了,

你让我70岁的人再去养老院适应新环境,

是不是有些‘不科学’啊?

我也是个‘社恐大妈’啊!

最近我才得知,

排队进养老院的队伍,

也很长啊!”

“但如果不能自理了,再‘社恐’我也得去养老院了,不能给儿女添麻烦啊!”李阿姨说,“我不缺钱,去养老院我去得起。在家里养老,我也有钱请保姆,但是感觉只有去养老院才不会给孩子添麻烦。”

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养老院你想去就能去吗?

李阿姨的困惑,代表的是一部分老年人群体。

可另一个问题浮现了,养老院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

不提排队排到10年之后的公立养老院,目前在市面上火热的高端养老机构,往往是企业的附属产品。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些依托保险公司、房产公司开发的养老机构,老人入住的最基本条件得是“公司的客户”。获得进入机构的资格后,老人还将面临“排队”养老的情况。

像某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需要老人首先购买200万左右的保险,才有资格进入该保险公司开发的养老机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之后,每月缴纳9000元-15000元左右的费用。

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养老院里,不愿具名的养老院负责人表示,很多北京市区的老人都被家人送到这里来,因为这里便宜。

这位养老院负责人曾经受过专业的急救护理训练,能够给老人做一些紧急的护理。“但是日常还是要亲属带着去医院看病,因为得走医保报销。”

一位做了几年养老产业投资的分析师表示,当前整个产业面临着规模化效益得不到体现的问题。单纯依靠提供服务,利润很低。但如果依靠医疗、药品等附加收益,如何与医保结合?如何避免不法分子借着养老服务公司之名干套刷医保等不法之实?

这位分析师调侃道,现在老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还没有老。

一个巨大的需求和它背后的3.79万亿市场

中国老龄协会曾发布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表示,从消费的角度看,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源,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当前消费在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地提升,从养老服务领域来讲,它同样可以发挥消费驱动的作用。

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超过4亿,接近总人口比重的1/3,届时,大约10%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口的快速上升,使得老年抚养比预计在2030年前后超过少儿抚养比,养老负担日益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压力来源。

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

受家庭小型化的影响,独居老人的数量预计将从2010年的1754万快速上升至2050年的5310万。

而在养老问题上,恐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能自理”老人的照顾。

“不能自理”另一种表达是“失智失能”。

根据中国老龄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63万人。董登新介绍,这些老人的护理、照料是当前养老行业的最大挑战。如果仅仅依靠个人,家里只要出现一位失智失能的老人,那么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

几位接受财富君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医养如何结合”是养老产业在未来道路中绕不开的问题。

专家:如何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是难题

董登新表示,在未来,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应该是成本最低、也是大多数人可以受益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依靠养老机构养老的比重只有3%,它的承受力充其量占到5%,绝大部分老人的养老还是要放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上面,这部分将来可能要消化90%左右的养老服务。”

但在此过程中,首先绕不开如何照顾“失智失能”老人的问题。

按照超过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据来测算,如果对失能老人按1:1.5、半失能老人按1:4、健康老人按1:6至1:10配备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需求超过千万人。“目前的社区养老当中,或者是居家养老服务当中,我们专业化的劳工缺口大约在5000万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就业需求,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家庭工人和社工。”董登新表示,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建设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三工”方面的人才:一是社工,二是义工,三是家庭工人。

游击队成群,没有正规军

财富君查阅了养老概念中相关上市公司的情况,渤海证券软件上提供的养老概念由医疗设备、物联网、服务企业组成。

其中,明确提出养老服务的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依托公司房地产、水电、医疗等核心业务延伸出的产业。

富国富民资本董事长王世渝则公开表示,说是 “银发经济”,实际上超万亿的养老产业,却没有出现一家对应的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这个话题,初衷好、概念好、资本也很有兴趣,但如何展开还是个未知数。

董登新也表示,养老产业不可能是纯粹逐利的,必须带有公益性质。同时,这也是一个投入大、回报慢的产业。

责任编辑:张维嘉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