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得过病或年龄大就买不了医疗险?银保监会出新规,从制度上解决两类人群投保难续保难问题

2020-04-02 21:02 中国财富网   何苗   原创

赛赛说,她想续保此前买的百万医疗险,但是被拒保了。原因是她此前查出甲状腺方面的问题,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康复半年后再投保,仍旧因身体健康不符合承保条件被拒。

新冠疫情的暴发让公众更加重视保险,但是,患病人群、老年群体因身体原因难以投保的问题长期存在。

对此,银保监会于4月2日发布相关通知,从长期医疗险产品入手,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在保险产品中约定对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进行费率调整,从制度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长期医疗险产品,解决患病人群和老年人难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

患病人群、老年群体买保险有多难?

“60多岁,又做了手术,我觉得可能会拒保”

此次疫情让医疗险红了一把。但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个事实,从期限来看,绝大部分医疗险为1年期业务,长期医疗险产品较少。这就给患病人群和老年群体两类群体在医疗险投保问题上带来投保难、续保难的问题。

上文中赛赛面临的是1年期医疗险难以续保的问题,而对于小编的长辈雨叔来说,可能在购买阶段就会被拒保。

60多岁的雨叔在2017-2018年两年里做了三次小手术。康复一年后,他想买一份医疗险,但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代理人都表示,即使雨叔在投保前去保险公司指定的体检机构做体检,也很难顺利投保。“年龄大本身就难承保,且还做过手术。”保险代理人小静对中国财富表示。

业内人士鸿烈接受中国财富采访时表示,类似百万医疗险产品由于相较其他保障类险种出险概率更高,所以在核保方面也会更加严格。

有的朋友可能庆幸自己购买了在合同中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医疗险,但业内人士表示,市面上“保证续保”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只能续5-6年。6年后,投保人重新再购买医疗险,仍旧可能面临着因身体原因被拒保的问题。

如何从制度上解决两类人群难买医疗险问题?

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范围、费率调整的基本要求、产品条款及产品说明书相关内容、费率调整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规范保险公司销售行为,明确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措施。

《通知》对产品做了明确界定,即保险公司开发设计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仅限于以自然费率定价,且保险期间超过一年,或者保险期间虽不超过一年但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医疗保险产品。

《通知》对费率调整的基本要求是,保险公司可自行制定费率调整办法,但必须按《通知》明确的费率调整触发条件、内部决策机制和工作流程进行操作。

《通知》明确指出,对费率调整的触发条件应当清晰、客观,具体可包括实际赔付情况、医疗通胀情况、国家医保政策的重大变化等。

首次费率调整时间不早于产品上市销售之日起满3年,每次费率调整间隔不得短于1年。保险公司不得因单个被保险人身体状况的差异实行差别化费率调整政策。

与此同时,《通知》中还明确提出,保险公司销售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度不得对该产品上浮费率:

上一年度该产品赔付率低于85%,且低于行业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平均赔付率10个百分点及以上;

上一年度该产品发生群访群诉纠纷;

银保监会要求不得上浮费率的其他情形。

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保险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医疗费用的通胀风险,开发、销售长期医疗险产品的意愿会更加强烈;也能更好地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避免因为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变化或者是保险产品停售之后无法续保的风险,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保险研究中心秘书长宁威介绍,《通知》给了保险公司调整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的制度依据。

有报告显示,医疗通胀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涨,医疗费用上涨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共同面临的客观事实。宁威认为,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险的需求,也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依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宁威指出,《通知》明确了“自然费率定价产品”,而非每年固定交费额度的均衡费率保险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保险公司费率厘定的方向,提供了保险公司在面对日后医疗通胀时调整保费收入以覆盖赔付成本增加的机会;打消了保险公司开发长期医疗保险的顾虑;增强了保险公司开发长期医疗保险的动力。

“同时,也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的机会,特别是增强了购买长期医疗保险的需求响应。相比当前保证续保的医疗险续保不稳定的现象,未来保险公司或将推出时限较长的长期医疗险产品。” 宁威举例道,比如消费者在40岁的时候买承保30年的医疗险产品,他在70岁的时候仍旧可以得到医疗保险方面的保障。这就可以改善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上无法用商业保险转移自己医疗风险的现状。

爱选科技联合创始人何剑钢表示,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涨价问题。《通知》对费率调整的各项规定考虑了行业、市场、消费者等方方面面,保险公司想要达到“调整线”其实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储继军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