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新供给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反弹

2020-04-26 21:10 中国财富网   周黎洁   原创

2020年第一季度,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面对疫情蔓延带来的全球衰退,中国经济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在4月25日下午举行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专家们就此展开探讨。

有专家表示,虽然形势严峻,但疫情带来的挑战是突发的、临时性的,相信也是暂时性的,中国经济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实现环比正增长,但要恢复同比正增长有一定难度,主要不利因素是出口萎缩,对就业等方面将会造成冲击。

对症“损益表危机”,盘活库存资产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大多数国家将其定性为“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那么对其带来的经济冲击该如何定性呢?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团队的思考是,这次疫情引发的是企业和居民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危机,而不是像2008年次贷危机那样,是有毒资产导致的危机。

“短期内资产端没什么问题,资产负债表是好的,所以必须针对这次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危机加以对策考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指出,对症下药的建议是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国有非战略资产。

“疫情导致社交隔离,大家不能出门了,短期赚不了钱,现金流短缺,就想办法把家里库存的资产盘活。国家拥有的大量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国有非战略性经营资产都是好资产,要想办法创造出现金流来。”黄剑辉说。

黄剑辉认为,下一步,货币政策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推进市场化来降成本;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有为,通过扩大内需,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对冲外需冲击。中国经济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反弹,实现环比正增长,但要恢复同比正增长有一定难度;二季度工业增加值有望回升,投资消费业连续回升,出口会进一步承压。

政策要致力于“改革救市”

既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迟早会过去的短期冲击,那么该如何看待各国的救助政策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认为,“短期”和“保护”是理解各国财政救助政策的两个关键词。她指出,为经济社会制造出一个保护垫和缓冲区,以防止经济体系分崩离析,一旦疫情过去,整个体系可以快速恢复,这是各国家在出台大规模财政救助政策时的基本初衷。

而当前,按照世卫组织的说法,大多数欧美国家处于疫情防控第一阶段即“遏制”阶段,中国则处于疫情防控第二阶段即“放缓”阶段,“阶段不同,政策的力度、着力点和手段都有很大不同。”冯俏彬指出,“遏制”阶段政策目标以“保护”为主,保护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基本稳定,而“放缓”阶段政策主要以中长期恢复为主。

冯俏彬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体系恢复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而且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外需处于崩塌状态,加深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应急财政反思的角度,冯俏彬给出建议: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四两拨千斤”,换句话说,即使通过“三只箭”提高赤字、提高债务,还是要想办法提高财政资金金融化使用的比例。

冯俏彬同时指出,政策要留有余地,财政政策要致力于“改革救市”而非“刺激救市”。

三类政策逐步转换

针对大家担心的大幅度货币扩张的可能后遗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当前,货币传导的毛细血管主要是和实体经济或微观主体经营相关的票据市场,是基于贸易链、供应链的商业信用能不能有效疏通起来,是基于经济体系内在需求和内在短板进行货币投放,是相对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结合,除了止血、刺激外,还可以给未来提供一套支撑的政策和系统。”

从政策出台的初衷来看,目前有三类政策,一是托底、救助性的,切断传导链条的政策,属于对冲性的、止血性的;二是刺激性政策,即在原有需求下加大了杠杆;三是结构性改革措施。陈道富认为,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和稳定,从救助、托底、切断政策要逐步向后两类政策转化。“目前应该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把已经出台的、大规模的、结构化的金融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陈道富提醒,要注意直接冲击带来的次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一季度数据里尚未显示。陈道富指出,疫情对一季度带来了直接冲击,直接冲击可能进一步引发就业问题、企业退出问题,甚至影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问题,进而再次影响经济,这种影响目前还存在不确定性,会在未来经济数据里逐步显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王广宇指出,今年,中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要全面脱贫、实现全民小康,打赢三大攻坚战,政府、企业、个人,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定要更加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标,做好中长期规划。”

责任编辑:储继军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