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私募股权基金:高门槛瞭望高收益

2020-06-29 13:16 中国财富网   陈航滨   原创

疫情期间,私募基金规模出人意料地呈现出逆增长态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5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较去年底时增加了113家,管理基金数量增加了3961只,管理基金总规模增加了6100亿元。

然而在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称,因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异常经营情形,且未能在书面通知发出后的3个月内提交符合规定的专项法律意见书,将注销57家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并将上述情形录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在此次的注销名单中,不乏已被警方立案的多家私募机构及关联公司,其相关联的P2P平台及网络融资平台也被吊销。那么,作为投资者到底该如何投资私募基金呢?

何为私募基金?

首先来了解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区别。公募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遵循着较为公开、透明、严格的披露要求、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并通过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资金实力雄厚、资本构成质量较高的投资者募集资金,也因这个特点,私募基金在日常运行和投资活动中相比公募基金而言更加灵活。

从投资方向上来说,公募基金的基金种类丰富多样,既有偏股的,又有偏债的,还有股债混合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私募基金除同公募基金一样的证券投资基金外,以股权投资基金为主,因此接下来延伸介绍一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不同基金种类私募基金备案情况(截至5月底)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便是我们常常听到的“PE”(Private Equity),通常以风险投资的形式活跃在新兴行业中。作为股权投资,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投资的公司如能成功上市则能获取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而如果投资的公司挣扎数年后以破产收场,股权投资基金血本无归也时有发生。

因此在日常的运作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将募集来的资金分散投向若干不同领域的公司,通过广撒网捕大鱼的形式来实现盈利。一家新公司从成立到接受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更多轮投资,再到可能的上市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因此私募股权基金通常要以年为单位进行投资才可能会见到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因为整个过程中的“上车”“下车”和“翻车”节点过多而可能错失更大的收益或止损的时机。总体来说,投资一家企业,服务其壮大,并在其后续融资过程中顺利实现股权变现,成功获得收益,绝不是件概率很高的事情,获取收益的大小也和投资企业时进入和退出的时点相关,并非每次顺利的退出都能带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因此私募股权基金有个较为微妙的特点:横向比较来说,并非基金规模越大,其收益就越好。这是因为市场中优质的待投公司是少数优质资源,且出于股权方面的考虑单个公司单轮融资的规模也是有限的,若能成功获得其一定的投资额度,则规模较小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能凭此一单便完成基金整体的投资目标。而获得同样投资额度的、规模较大的投资基金则还需要寻找更多优质资源,才能完成同样的收益比例。

高起点高风险的投资门槛

作为个人投资者来说,参与私募基金投资首先应注意的是较高的投资起点。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为:(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此外,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在具体私募基金的选择上,除查询其登记和备案信息、监管要求的风险披露和托管事项是否完善外,投资者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推介会,在募集机构的帮助下选择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基金产品。

投资者应当关注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策略、风险情况、需要交纳的费用费率及缴费方式,还有投资者拥有的申购、赎回、转让等权利的细节规定。灵活多变既是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募基金的优点,也是其基金产品多样性的根源,作为投资者应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其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及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详细条款。

风险识别是关键

作为投资者在筛选私募基金时,可关注监管机构公告来判断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成色,如近期监管机构对于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开出的处罚,除因涉及到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未对部分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等行为而开出的行政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外,涉及到更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拒不配合监管、涉嫌犯罪进入刑事追责程序、因失联等原因未按要求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等行为而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强制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等级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不少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甚至触碰到了监管的底线。如深圳前海汇能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存在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挪用资金财产等涉嫌犯罪的行为,被采取监管惩戒措施进入刑事追责程序。在私募基金的销售过程中,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打监管的“擦边球”也是值得警惕的行为,如常见的“保本”宣传、夸大宣传、虚假营销、基金管理机构人员资质条件不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总体来说,近年来私募基金的迅速发展滋生了部分违法违规行为,但随着监管的逐步严格及对行业乱象的整治,在伪私募、乱私募加速出清的背景下,仍不失为有经验投资者的一个良好投资产品。

责任编辑:吴芃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