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记录的人类历史历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具毁灭性的一场冲突。其影响范围遍及全球,堪称典型的总体战争。这场战争留下的阴影幽暗而长久,绵延其后数十载。然而,从1945年战争正式结束开始,三代人的时间已经过去,对那场冲突有着鲜活记忆的人也已为数不多。在《牛津二战史》一书中,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描述那场战争,如何解释其原因,在反思战争教训时又该选择哪些关注主题。
《牛津二战史》
[英] 理查德·奥弗里|主编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669-5
定价:98.00元
例如,随着二战情景一点点湮没于过往,即便是“这场战争起于何时,又止于何时?”这样明显属于基本内容的问题,也变得不那么确定。这场战争的起点,是1939年欧洲战事的开始吗?还是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响对苏战争?亦或是直到1941年底,日本将美国拖入战争,才使其真正具有了全球性?那样的话,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国开始,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胜利才宣告结束的东亚长期冲突,又要如何看待呢?
在《牛津二战史》中,几位顶尖的历史学家为新一代读者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他们不仅从作为反应一方的同盟国角度探索了战争的全过程,也考虑了轴心国侵略者的视角。在理查德·奥弗里精到的编辑方针指导下,全书各章引领我们从战争肇始出发,相继回顾了主要战区当中的陆海空军事行动,审视了各国的战斗力水平与军事及科技变革、总体战争的经济学特征、战争的文化和宣传、战斗人员与平民的战争体验(以及种族屠杀),以1940年代末从世界大战向冷战的转换作为收结。作者们合力为这世界历史当中最为可怖、最引人入胜的片段之一,撰写了发人深省而颇具启发性的全新解读。
作者简介
[英]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艾克赛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在20世纪战争史与独裁政权研究领域已撰写超过25本著作,其中包括饱受赞誉的《同盟国为何胜利》(Why the Allies Won, 1995),以及获奖著作《独裁者们:希特勒的德国与斯大林的俄罗斯》(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2004)。不列颠学会(British Academy)会员,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士。他最新的一本著作题为《轰炸战争:欧洲1939-1945》(The Bombing War: Europe 1939-1945,2013),该书于2014年获坎迪尔历史著作奖(Cundill Prize award for Historical Literature)。
书评
优秀学者群贤毕集,在此与20世纪中叶史领域最杰出的研究者之一理查德·奥弗里一道,从军事、政治和经济角度,呈献出一部关于二战的历史。该书叙述令人信服,细节引人入胜,分析鞭辟入里,广度包罗万象,对于一般读者和学生来说,堪为明晰易懂的必读之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一书作者
该书为历史学文献增加了最为有用的内容,值得欢迎……谨向所有对这场战争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
——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胜利的工程师》和(Engineers of Victory)《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二战是20世纪的塑造者,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其漫长的余波之中。本书汇聚了第一流的学者,是一本堪称完美的二战主题读物。
——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剑桥大学教授,著有《指挥历史: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及其相关著述》(In Command of History: Churchill Fighting and Wri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该书将不少军事史著作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因此尤为必要。各章节分析精妙、叙事完整,涉及主题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陆海空作战方式,同盟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科技变革以及这场战争的文化史。
——《选择》(CHOIC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