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青年编辑人才。7月23日,在江苏书展期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首届江苏青年出版编辑人才论坛,聚集了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和南京出版社的6位青年出版编辑人才。他们围绕“编辑成长之路”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编辑人才培养问题。
明确职责 用好行业政策
教材编辑在出版人看来是一个小众的、不需具备渊博学识的群体。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卫春认为,其实真正做了教育出版,才会发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陈卫春说,教材编辑的政治立场、政治定力以及综合素质在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材编辑要进行意识形态把关,就需要有正确、鲜明的政治立场,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江苏人民出版社理论编辑室主任戴亦梁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每一个出版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应该是首先明确自己的职责: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教化人心。
当下传统出版的阵地被新媒体不断蚕食。戴亦梁认为年轻编辑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坚持初心,“编辑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我们要以系统化来对抗碎片化,以深度来驱逐浅薄和哗众取宠,以专业化来使伪专家现原形,以精品来淘汰粗制滥造,以社会效益来校正被市场效益片面扭曲的出版方向”。
戴亦梁认为,当前国家相关部门清理整顿出版行业,书号管理收紧,正是国有出版社认清形势再次起步、夺回主动权的一个时机,也是每个编辑反思自己的出版思路的机会,“我们要主动梳理、剖析和校准我们的出版定位,要尽最大可能与国家政策导向同频共振,争取到国家政策提供的资金来支持重大专业项目,创立和长久地维护专业出版品牌”。
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林日波也强调了年轻编辑紧跟政策的重要性,“编辑的成长,离不开对长效政策的研判,如在政策指引下,各级规划高效有序,如‘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等入选项目的数量、质量均有明显改观”。
增强“四力” 培养自身技能
当前社会信息爆炸,编辑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坚持自我,培养自身技能呢?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谢山青认为,年轻编辑具备编辑基本功之后,一定不能心浮气躁,一定要给自己设立专业化的方向和定位。她表示,在21世纪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即使是天纵之才,也不能政治学、哲学、历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书都编辑,而是要让自己成为某一个细分门类的行家里手,才能了解到这个类别里面的4W:已经出版过哪些内容(what),有哪些空白点可以去填补(where),哪些学者是业内顶级的、可以成为自己的作者和推荐者(who),经过一两年的试错,在不断开拓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实战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知道竞品和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之所在(why)。
林日波认为,编辑的成长离不开对集体协作的认同。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部好书的诞生,无不凝聚着出版社集体的心血。林日波表示,年轻编辑要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以古籍整理出版为例,它作为‘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从策划到组稿、审读、编校,一系列工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且要不断更新,是一个需要‘学到老’的过程”。
陈卫春认为,学者型教材编辑应当具备多重专业性:具备较高的编辑职业素养和能力的编辑专业性,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学科专业性,成为教育业内行家里手的教育专业性。对于年轻编辑成长的话题,陈卫春认为其应该在“四力”方面发力:要走到学校和课堂中去练脚力,增强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练眼力,多思考练脑力,利用深入思考后的提炼和加工练笔力。
戴亦梁认为,资源是典型的具有马太效应和长尾效应的,因此作为一个复合型编辑,编辑还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平台资源、流量资源、渠道资源等诸多资源。戴亦梁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当年她在哈佛大学学习之余,将哈佛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都拜访一遍。多年后,戴亦梁的举动得到了回报:她与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一次性输出了20本中文图书。
借助项目 不断提高能力
初入行的年轻编辑自然会面临不少的困难。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办主任李寿春表示,年轻编辑作为行业新人,案头经验不足,作者资源匮乏,关注重点不确定,都让其困惑,仿佛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口。李寿春说:“很多出版社针对新编辑的培养都有独特的办法。就我个人的看法,通过项目锻炼编辑、让编辑在团队中成长,对编辑的快速成长效果显著。”
李寿春表示,对于新编辑而言,要让其从参与的项目中获益,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观察项目选题论证的过程并总结经验,有助于自己策划的选题在论证中少走弯路;观察项目作者的选择,有助于思考自己应该重点专注的学术方向和作者资源的积累;观察书稿的编校进度,有助于提高自己对项目编辑质量的把控;关注印刷时纸张选取等各个细节,有助于提升对出版物最后呈现形式的认知”。
南京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副主任谢微表示,在工作初期,编辑一定要有力量所支撑。在谢微看来,编辑的力量来源于旺盛的好奇心、无限的创意和活跃的社交。而作为一名成长中的编辑,积极调研、努力思考、广泛交流,便是获得编辑力量最有效的手段。
谢微表示,其在进行南京红色文化出版工作时,就系统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仔细参阅研读专业研究性论文、书籍,围绕南京红色文化出版工作做了一系列思考,“虽然得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商榷,但是通过这次的出版调研和对出版理论的深入探索,有效地锻炼与提高了我的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和编辑创新能力,为我今后在编辑道路上继续奋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真正地收获了成长”。(王坤宁 张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