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央行完成顶层设计,到8月初完成封闭试点,下半年又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数字货币在中国的推广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数字货币在中国的发行,带动了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在研讨央行层面推出数字货币的可能性。中国的推进进程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数字货币发行产生怎样进一步的影响,又是否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效抓手?
中国数字人民币:
上线倒计时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方面可谓是世界的“先行者”。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并在2016年明确了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
今年1月,央行发布的《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中提到,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4月,人民银行召开的2020年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此时的DC/EP(数字人民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像“薛定谔的猫”一般存在,对于它的运营体系和管理模式充满无限猜想。
此后不久,网上便流传出一张DC/EP在农行账户内测的图片,其中包含“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等四大常用功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也曾表示,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这样的描述似乎印证了图片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央行对此作出回应: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当前阶段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DC/EP首次揭开一半神秘面纱,由概念化向具象化转变。
时间推进到8月3日,央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表示,今年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8月14日,在商务部印发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中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自此,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推广进程正式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在下半年有望大规模上线投产。
全球研发进程:
因中国而加速
DC/EP的呼之欲出,吸引了各国,尤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广泛关注,带动了全球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今年8月发表的题为《央行数字货币崛起:驱动因素、方法和技术》的工作报告,截至2020年7月中旬,全球至少有36家中央银行发布了零售型或批发型的CBDC(央行数字货币)工作,有18家中央银行发表了关于零售型CBDC的研究,另有13家银行宣布正在进行批发型CBDC的研发工作。
日本作为世界上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发明国,其非现金支付使用比例却是常年较低,这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对研发CBDC缺乏内生动力。事实上,日本央行在战略上对CBDC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如1月成立工作小组,在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的帮助下,与英国、加拿大、瑞典、瑞士央行以及欧央行共同研究CBDC的潜在应用场景和支付结算优势、计付息方式和利率水平以及如何平衡匿名性及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要求等,但截至今年上半年,政府未宣布任何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并表示应主要依靠私人部门推动支付创新。下半年,随着我国DC/EP的研发和试点进程逐渐加速,日本央行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7月份,日本政府首次明确表示在考虑发行日本央行的数字货币。日本央行还为此组建了专业团队来研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并重点关注其在跨境支付结算方面的应用。
9月11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一场线上活动中表示,到目前为止,欧元体系尚未决定是否引入数字欧元。但与世界上许多其他中央银行一样,欧洲央行正在探索这样做的好处、风险和运营挑战。欧元系统工作组目前正在研究引入数字欧元来补充现金的利弊,并将在未来几周公布调查结果,随后将进行公众咨询。
自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宣布推出数字货币Libra以来,其锚定一揽子货币的“超主权”构想就备受争议。一方面美国监管机构不断对Facebook施压,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时隔一年之后,数字人民币已进入上线倒计时,各国央行也纷纷投入数字货币研发的浪潮之中,美国政府需要面对的早已不止对抗Libra这一件事,如果不尽快追赶上来,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主导地位早晚会被撼动。8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Lael Brainard发表了一份声明,详细介绍了其针对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收益和风险所做的一些研究,美联储正在构建并测试一种设想中的数字货币,该计划的目标是增强美联储对数字货币的理解。
世界数字货币开篇:
不太成功的试水
事实上,我国并不是世界首个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
早在2015年,厄瓜多尔就已发行了一种基于新型加密支付系统的厄瓜多尔币,该数字货币受到央行的直接监管,并维持汇率稳定,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支付场景。由于流通量过小等原因,厄瓜多尔币仅发行了约3年时间便宣告停止。
委内瑞拉曾在2018年2月宣布发售“石油币”,其价值与油价挂钩,发行参考价60美元,发行量为1亿。委内瑞拉政府希望石油币能够改善国内经济局势,打破美元枷锁,缓解通货膨胀。然而石油币发行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抨击。
去年下半年,多家外媒报道称,突尼斯央行已经推出本国货币Dinar(第纳尔)的数字版本“E-Dinar”,但突尼斯央行很快对此进行了辟谣。央行表示正致力于金融数字化,目前处于检查所有现有替代品的阶段,其中包括CBDC,但这一选择仍处于反映阶段。其部门正在考虑这些新技术所固有的机会和风险,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金融稳定方面。
此外,还有乌拉圭、塞内加尔和马绍尔群岛也相继发行过央行数字货币,但因推广效果不佳,用户群体过小,并未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
国际上主要大国此前对央行数字货币大多持谨慎态度,以观望和调研为主,并没有宣布明确的研发和推广计划。
未来市场格局:
优势与不确定性共存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属于重大战略决策,对国家的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有深远影响。在积极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可能在多方面因素上需要更审慎考量。
一是技术实施路径。传统的区块链技术已被用于比特币等加密电子货币,但其去中心化特点与监管的集中化管理原则存在矛盾。但无论最终使用何种技术手段,稳定金融安全都应作为首要条件。
二是对现有支付体系的冲击。央行数字货币是对一部分M0的替代,这势必会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和业务运营模式,需要避免金融脱媒和减少对存量业务的负面冲击。
三是如何有效推广使用。厄瓜多尔自2000年起就一直以美元作为法定货币,当厄瓜多尔币推出后,本国居民并未体验到这种新型货币在保值、安全、便捷等方面明显优于美元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它的流通量远低于预期的最大原因之一;而对于已经习惯了使用支付宝、微信的中国用户来说,是否真正理解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本质区别?新加入的数字人民币要想被认可和广泛使用,任重而道远。
四是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和风险。数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支付、结算、定价功能的技术和制度优势将有利于抢占数字货币时代国际市场先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效抓手;但目前多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均明显提速,且实现目标、技术路径和考虑因素等各有侧重,未来在数字货币的全球竞争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跨境清算体系将如何重塑,各国货币主权的相对地位如何变化,都将是下一步值得思考的重点问题。
作者:中国财富研究院研究专员 孙成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