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70年前抗美援朝背后的决策故事

2020-10-20 11:15 新华出版社

70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向世界庄严地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做出这个决策并不容易。

尽管中央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美国直接对峙,下这个决心要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背后曲折的决策过程在《足迹:共和国记忆》一书中作了详细、生动地记述。

今天让我们重读那段岁月,致敬历史,致敬新中国,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直接威胁我国安全。而仅仅半个月前,6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刚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主席对国际局势的总体判断是:“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全会确定党的主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并为此制定“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在朝鲜战争战况危急的情势下,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两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美军越过“三八线”,不打不行了

面对美国入侵朝鲜和我国台湾海峡,党中央研判形势,做好防范,并准备反击美国的侵略。然而,作出出兵入朝的决策十分艰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图为在朝鲜战争中受伤的朝鲜儿童。(新华社资料图片)

 

6月27日,即战争爆发第三天,美国派出海军和空军入侵朝鲜领海、领空,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中国政府迅速表明立场:毛泽东在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同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破坏……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7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判断朝鲜局势有恶化的可能,决定加强东北边防,及早做好防范。进入9月,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毛泽东还分析了美军的长处和短处,即“一长三短”。他说,美国“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三个弱点,合起来是一长三短。三个弱点是: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

1950年10月,美国侵略军不顾中国人民的警告,疯狂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边,炮轰我沿江村庄,侵略战火已燃烧到我国边境。图为安东市对岸朝鲜新义州在浓烟烈火中。(新华社杨振亚摄)

 

9月30日,中国再次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然而,美国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决心。10月7日,“联合国军”突破中国出兵朝鲜的“底线”—越过“三八线”。与此同时,美国将战火从鸭绿江边烧到中国东北,还派飞机袭扰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地,大有将战火从中朝边境进一步扩大之势。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就如彭德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所说的:“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

如果出兵参战,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决策异常艰难!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10月1日深夜,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大使倪志亮,向中国政府提出支援的请求。同一天深夜,时任朝鲜外务相朴宪永携金日成亲笔信赴中国求见毛泽东,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支援。尽管毛泽东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美国直接对峙,下这个决心要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出兵朝鲜,对仅成立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不光要面对中美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而且中央决策层也有不同意见。10月2日、4日、5日,中央开了三次会,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出兵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

关于出不出兵,后来毛泽东在同民主人士周世钊、王季范的谈话中吐露过当时的想法:千百条和平建设的理由都不能敌住“不能置之不理”六个大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据聂荣臻回忆,当时党内的意见倾向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打这一仗。”在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临危受命的彭德怀最后发言,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会议最后作出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

但是,出兵朝鲜的决策并不是这样轻易就定了的。

10月8日,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秘赴苏联,同斯大林商谈援朝相关问题。面对苏联摇摆不定的态度和危急的战场情势,党中央权衡利弊,得出“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结论。18日,周恩来回国,毛泽东立即主持召开会议,在听取了周恩来和彭德怀的汇报后,把志愿军渡江作战和渡江时间最后敲定在19日黄昏。自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胡耀邦曾回忆说:“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会见金日成,共同回忆了这段曲折的决策过程。毛泽东说:“那个时候,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你不帮助,怎么办啊?”


掌握军事与和谈两个战场的主导权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根据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提出“充分准备持久战和争取和谈,达到战争结束”的总方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坚决抗击侵略者。(新华社资料图片)

 

美国在军事失败和国内外压力下,被迫同意进行谈判。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英勇奋战、重创敌军的结果。此后,到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一直在谈谈打打中进行。军事斗争和谈判交锋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行。

美国在停战谈判开始后,并不甘心放弃侵朝野心,不断施加军事压力,企图迫使中朝方面屈服。毛泽东深知敌人虽然在战争中遇到了严重困难,被迫求和,但决不会改变其侵略本性,预见到谈判期间,敌人可能会玩弄种种阴谋伎俩,可能乘机对我实施突然袭击,我军唯有经过坚决、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持久作战的准备,才能取得胜利。谈判过程中,毛泽东密切关注各方态势,指示志愿军部队和谈判代表团:“我前方部队,必须鼓励士气,继续英勇作战,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不要作此次可以和下来的打算,而应作此次和不下来、还须继续打、还须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歼灭,然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代表团的任务是谈判兼打文仗”,“进行有力地宣传斗争,沉着应变,主动作战,以观其变化”。

敌人在战场上没有取得胜利,在谈判桌上同样失败了。经过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美方“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之后,再分别由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美国“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签字。签字时克拉克心情沮丧:“这协定暂时停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我四十年来戎马生涯的结束。它是我军事经历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它没有光荣。”克拉克后来还回忆道:我执行政府指示,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荣誉,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把这一天定为“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这是当日,在朝鲜板门店,朝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右侧)与美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左侧)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新华社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虽然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牺牲和代价,但它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它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节选自《足迹:共和国记忆》)

《足迹:共和国记忆》

(全彩插图本)

ISBN:978-7-5166-5326-5

新华出版社2020年10月

定价:88.00元

 

《足迹:共和国记忆》以大事记的形式,全彩记录1949年至2019年新中国辉煌历史,精心选配154幅珍贵历史图片,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共和国成长历程。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