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新闻工作者杰出的楷模和榜

2020-10-23 09:28 新华出版社

“晋察冀”是中国抗战时期的一个地区总称,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区。这片英雄的土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要地、重要战场,193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称,晋察冀边区是模范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广大军民在这里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这其中就包括为争取抗战胜利,在炮火硝烟中鼓呼呐喊的晋察冀战地记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晋察冀这片土地上到底有多少进步媒体,又有多少进步的战地记者,恐怕很难查得清楚。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创造了中国革命新闻史上一个接一个的奇迹,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生命壮歌,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5月大“扫荡”中,仅华北《新华日报》就有46位同志牺牲,《晋察冀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也有59位同志为国捐躯。

然而,日居月诸,时光流逝,晋察冀战地记者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岁月冲刷着他们的英名,他们的事迹也似乎隐退到了历史深处。挖掘、整理他们的生平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风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晋察冀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杰出的楷模和榜样。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虽然经常面临生死考验,但作为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良知的记者,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准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宣传报道抗战,展现出了崇高的职业情操、精湛的专业水平和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从服务抗战大局出发,以“政治家办报”的眼光,时刻贯彻党性原则,把报纸的宣传与党的方针、政策、任务紧密结合,在敌人不断的“扫荡”、围攻中,“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创造性地开展游击办报,以极具创新价值的实践和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这些战地新闻人坚持群众路线,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群众关心的内容。《晋察冀日报》编辑陈春森负责“国内外大事”专栏,特别强调通俗化和生动性,十年共编写了1400多篇述评文章,文章中用了不少鲜活生动的河北口语、方言。这种深入浅出、亲切幽默的文风,吸引了大批读者,使边区党政军民对抗日形势有了清醒而深入的认识;虽然战地采访危险重重,但为了掌握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那些战地记者却始终坚持深入一线,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采写新闻事件。1941年秋季大“扫荡”时,《晋察冀日报》驻易县地区的特派记者沈重,听说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后,立刻徒步前往。在崎岖陡峻的山路上,这位身有残疾——一只眼睛完全失明,另一只眼睛也要靠眼镜矫正的记者,不辞艰辛,摸索攀爬,不知被荆棘划破多少口子,也不知被山石绊倒多少次,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他用饱蘸情感的笔触,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通讯名篇《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为了提高专业修养和宣传报道的能力,这些战地记者不论环境多么困苦,都始终坚持“记者永远是学生”的信条,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既从书本上学,也在社会里学、实践里学,邓拓、王亢之、陈克寒等都是终生学习的模范。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学养深厚了,思维缜密了,文字优美了,这也使得他们的报道情感丰沛,深透敏锐,站位高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佳作。

晋察冀战地记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光芒。与左权一起被刘伯承并称“一文一武”的何云,为追求真理,身陷囹圄,却威武不屈,不惧牢底坐穿。他受命创办华北《新华日报》,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在隆隆枪炮声中踩出一条道路,创造了抗战新闻史上的“太行奇迹”;少年仓夷心忧天下,在民族危亡之秋,毅然辍学归国,投身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记者组长雷烨,面对敌寇,宁死不屈,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出身大家闺秀的新闻战士黄君珏,身处绝境,大义凛然,纵身跳下百丈悬崖,成为“狼牙山五壮士”般的英雄;诗人记者陈辉,目睹暴敌罪行,义愤填膺,决心到战场与敌人真刀真枪地拼杀,他毅然投笔从戎,率领武工队神出鬼没,痛歼敌顽,用热血书写了生命的壮丽诗篇……更为可贵的是,在新闻战场上,像这样的英雄并非个别,而是比比皆是。在敌人残酷的“围剿”“扫荡”中,他们行走在生死边缘,前赴后继,顽强战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42年《新华日报》在大“扫荡”中,包括社长何云在内,有46名报社同志壮烈牺牲,敌人以为报社已被摧毁,正在得意洋洋吹嘘的时候,活下来的报社同志化悲痛为力量,在新任社长陈克寒带领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报纸的出版……这些战地记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忍辱负重的责任担当,不畏强暴的凛凛风骨和浩然正气,辉同日月,光耀千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度变革,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融合持续深化。与此同时,不同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之间的博弈加剧,各层面摩擦日益增多,国际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固守冷战思维的国外敌对势力不愿中国发展壮大,处心积虑遏制中国。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极尽抹黑、丑化之能事。为维护国家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发出有力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为中国崛起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

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速推进。宣传好党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变革,宣传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仍面临诸多长期而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碰撞,给国家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些落后腐朽的观念和文化死而未僵,甚或沉渣泛起。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错误观点也时有出现。除此以外,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暗流汹涌,与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担负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从而更好地凝心聚力,引导舆论,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答好的时代命题。

伟大的时代呼唤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新闻队伍。

要打造这样的新闻队伍,就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就必须弘扬抗日战地记者的宝贵精神。

抗战时期,我曾在《晋察冀日报》当编辑。虽然后来我离开了报社,从事其他工作,但我对那段历史始终不曾忘怀。从1982年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成立起,我就以研究会编委的身份,全身心地参与了研究会的工作,共同出版了十几本(套)报史书籍和资料书。近些年来,根据地新闻老战士们大多已离世,我现在也已96岁高龄。作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首席顾问,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抗战新闻史的研究和抗日战地记者的研究。王建设同志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

他的这本《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就是为战地记者纪言立行的著作。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梳理,客观、详实地展示了20多位晋察冀战地记者的生平事迹、动人风采和突出贡献,这对于广大读者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史、学习他们的精神,特别是对当代新闻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新闻学院的教学,都是一本很好的新闻史料书。我希望有更多的新闻史学界的朋友能研究出版更多的新闻史料书籍,这对于发扬红色新闻史的优良传统,开创新闻事业的美好未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著作出现。

是为序。

陈英

2019年12月于北京

(陈英同志现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首席顾问,抗战时曾在《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本文为《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序言)

《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

ISBN:978-7-5166-5147-6

王建设、王怡然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月

定价:118.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