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京东集团公布了其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当季公司实现净收入1742亿元,同比增长29.2%,超出市场预期。与收入增长相对应的是,公司在净利润、活跃用户数以及现金流等核心指标上,也都呈现大幅增长。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京东集团每个季度的各项业绩指标,都呈现出均衡增长的态势,很少出现某一核心业绩指标短期出现突兀性的增长或者滑落的情况,对于一家年收入规模数千亿元的企业来说,良性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让增长更加良性、更有质量
一年前,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曾公开表示,不追求任何单一指标的高数值,对于一家大的销售平台、销售公司,要想完成单一的指标某种程度上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往往需要把几个指标合在一起看其中的逻辑性,才能区分出良性指标还是非良性指标。”
在任职京东零售集团CEO之前,徐雷曾多年担任京东集团的CMO,深谙成本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以前,很多商家的KPI就是销售量,销售量大增就会很高兴。但是,京东零售就会分析,某个品类的增长依靠什么。如果是依靠强亏损来冲销量,而亏损又是属于不可逆转性的亏损,销售规模起来后也不会改变的,这就是非良性的。”
在徐雷看来,他最看重的是综合性指标要有质量的增长。什么是有质量的增长呢?是可持续的且不能伤害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徐雷看来,不止是要看财务报表上的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更要关注财务报表之外的用户增长、ARPU值、用户复购情况等。
从京东集团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与净收入同比增长29.2%相对应的,是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了32.1%。而从运营效率上来看,京东集团在过去的一年间的仓储面积提升了2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加和,与公司同期在商品销售业务上27.4%的增速相差无几。
尽管从财务上来说,收入与用户增长、仓储面积与销售收入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但从一家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并驾齐驱的增速,意味着京东在实现收入增长的背后,是以用户增长和运营效率同步提升为基础的。
这也正是徐雷提出的“有质量的增长”,在他看来,欲望不能代替逻辑,不能一味追随市场的热点,而违背了京东零售“以信赖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经营理念。
让合作伙伴获得更快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3%,同期京东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平均销售增速远高于行业的增速。
根据京东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的京东“618”期间,先后有187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上实现了下单金额破亿,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是去年618的2.2倍;而到了今年的京东“11.11”期间,销售过亿的品牌数量已经增加到264个,13532个重点品牌销售增长超2倍,而第三方商家成交额增速同样达到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究其原因,京东在过去十多年来在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以及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最终的价值是体现在这些新一代零售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效率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京东从创立至今,就一直秉持着与合作伙伴共生共赢的经营理念,创始人刘强东将这一经营理念总结为“三毛五理论”:如果有机会赚一块钱,京东只拿走其中的七毛,三毛留给合作伙伴,而京东的七毛中三毛五留给员工福利和年终奖,剩下的三毛五留给企业未来的发展。三毛留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会跟着京东,三毛五留给了团队,团队愿意跟着京东。
京东深知,对于产业链来说,品牌商家往往承担了巨大的产品创新风险,只有保证了它们拥有足够多的利润,才能创新出更多的新产品,消费者才有意愿消费,京东才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员工永远是商业生态不断创新的核心。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正式员工数已达到32万人。在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的特殊背景下,京东集团依然净增了6万名正式员工,同时,通过积极扶持产业链商家找市场、拓销路、增效益,间接带动全国就业人数超过1800万。
在刘强东看来,“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业模式,为你的合作伙伴和用户创造很多价值,最后结果却是倒闭、失败了。只要我们认为做的事情可以创造价值,盈利一定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