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三大报精华:四季度GDP增速料加快 首批科创板ETF上市

2020-11-17 09:02 中国财富网   原创

11月17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关注了经济复苏势头巩固、四季度GDP增速料加快的内容。中国证券报指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1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增长面在拓展,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状况在改善,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比二三季度进一步加快。10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10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转正。10月经济向好为四季度开了好头。“从下阶段看,经济稳定恢复能够延续和保持,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比二季度、三季度还会进一步加快。”付凌晖表示。上海证券报指出,对于消费恢复的原因,付凌晖表示,一是消费环境在改善,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大家外出消费信心增强,这为消费恢复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消费能力在提升。随着经济恢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在增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消费政策在发力。今年以来,促进汽车消费、服务消费的政策对于相关行业、相关消费带动作用增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预计,得益于出口和投资的拉动,四季度GDP增速将达6.1%,明年一季度GDP增速将高达13%。

人民币升值“大戏”持续上演。11月16日,在岸人民币汇率盘中升破6.57,再创本轮升值新高。近期人民币对一些主要货币也多出现升值态势。分析人士认为,在经济数据向好背景下,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支撑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升值“大戏”有望持续上演。(中国证券报)

8000亿元MLF入场,资金面舒缓。11月16日,央行开展8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创单日投放量历史新高,单日净投放量达6000亿元。当日,市场情绪明显舒缓,资金利率普遍下行,债市出现反弹。分析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操作将以稳为主。6月以来,央行均在每月中旬对月内到期MLF进行一次性续做。因此,近几个月,单日MLF操作规模都处于历史高位。此外,由于11月15日为周末,当日到期的2000亿元MLF顺延至16日,因此16日央行实现净投放6000亿元,创8月中旬以来新高。(中国证券报)

房贷变身“房抵贷”:馅饼还是陷阱?当前,有不少中介机构利用两种贷款间的利率差帮客户“省钱”。不过,专家表示,把房贷转换为“房抵贷”的资金成本并不低,且风险不小,建议不要铤而走险。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此前明确表示,如果是通过房产抵押申请的贷款,包括经营和按揭贷款都必须要真实遵循申请时的资金用途。银行一定要监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运用在申请贷款时的标的上。(中国证券报)

首批科创板ETF上市,指数投资“大步流星”。科创50指数16日开盘大涨5.8%,开于1520.27点,全天收于1446.95点,涨幅0.70%。科创板ETF基金二级市场表现方面,华夏科创50ETF开盘涨8%,工银瑞信科创ETF开盘涨4.2%,华泰柏瑞科创板ETF开盘涨4%,易方达科创板50ETF开盘涨4.9%。开盘第一分钟,四只科创板ETF产品成交额达到5亿元。截至收盘,四只产品合计成交额超45亿元。其中,华夏科创50ETF收盘上涨1.81%,华泰柏瑞、工银瑞信、易方达三只科创板ETF涨幅均为0.69%。四只科创板ETF上市带动科创50指数活跃。(中国证券报)

连续7个月正增长,我国吸引外资持续向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8006.8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前9月提高1.2个百分点,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从单月情况看,10月我国吸引外资818.7亿元,增速达18.3%,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中国将继续缩减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将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平台,加快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提升,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做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说。(上海证券报)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平稳回落。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总体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昨天表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保持平稳回落态势。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10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9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2%、0.3%、0.5%和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9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4%、0.5%、0.6%和0.9%。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9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与9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上涨0.2%,涨幅比9月分别回落0.3个和0.4个百分点。(上海证券报)

“T+5”变“T+1”,港交所拟缩短IPO结算周期。香港新股市场沿用了20多年“T+5”结算周期,即将迎来改变。11月16日,港交所刊发框架咨询文件,就首次公开招股(下称“IPO”)结算程序全面现代化及数码化的建议征询市场意见。港交所建议推出全新的线上服务平台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供市场各方和监管机构使用,若该建议得到市场支持,香港新股从定价到上市交易,所需时间将从现在的平均至少5个交易日缩短至最短1个交易日。(上海证券报)

发债难还要持续多久?一级市场观望情绪仍然浓郁。永煤违约事件正冲击市场信心。由于债市近期波动较大,有企业叫停发债。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Wind数据的统计,11月第二周“推迟或发行失败”的债券规模达到190亿,环比暴增近180%,发债主体不少为地方平台。11月16日仍有部分债券取消发行,规模63亿,其中包括来自河南的“20豫交运MTN007”,发行金额18亿。多名券商投行人士指出,在华晨、永煤违约等事件影响下,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普遍选择观望,这导致一级市场债券融资受到冲击,发债难度上升。评估公司也在收紧风控,有投行人士指出有些债券被要求重新评级。(证券时报)

解禁来了、质押解了,A股今年减持也多了。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已有超过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重要股东减持计划,整体减持金额接近58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5%,仅用了10个月时间便已突破去年全年约4000亿元的数据。从减持主体来看,上市公司董监高以人数“取胜”,逾4200人次发布减持计划,占比近60%;法人股东则靠减持数量“挑大梁”,约4800亿元的减持金额占到总规模的八成以上。(证券时报)

 (整理:陈琼枝)

责任编辑:谢玥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