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末日机器:一个核战争策划者的自白》丨“奇爱悖论”

2021-01-05 14:23 新华出版社

“没错,但是如果你把末日机器当作秘密,那它就什么用都没有了。为什么不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呢?”

——《奇爱博士》

1985年,忧思科学家联盟的前执行理事丹尼尔·福特(Daniel Ford)出版了研究型著作《核按钮》(The Button)。这本书的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只手控制着核武器发射按钮?福特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解释。果真如许多人猜测和逻辑推理的那样,存在核武器使用权层层下放的情况吗?里根时期负责指挥控制系统的助理国防部长唐纳德·莱瑟姆(Donald Latham)告诉福特:“呃,应急计划的确存在,但是这个问题我真的不能跟你聊。”这就是福特从五角大楼得到的全部回应。后来,福特引用了见多识广的澳大利亚防务专家戴斯蒙·鲍尔(Desmond Ball)给他的评论:“这可能是所有秘密中保守得最严的一个。”

从战争一开始就摧毁敌方指挥中心,再没有比这更能够阻止“成功谈判”的行动了。我们该找谁去“谈判”?为了让敌人能够继续控制己方武装的行动、实施达成的“协议”,或是结束其攻击,我们应该避免打击哪些目标?我在1961年就提出了上述问题,它们的内在逻辑恐怕从来没有被战略空军司令部接受过,更不用说霍洛威将军了。福特进一步引用了这位将军于1980年写下的备忘录:“必须把全面破坏敌方政治和军事机关作为首要目标。无论是首先发动打击还是回应苏联的攻击(假设为核反击),这一目标都是绝对优先的计划内容。首先发动打击将使我方获得极大优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破坏对方的最高政治军事控制系统。”

显然,这一计划得以成功的前提是苏联没有像美国那样下放核武器使用权,在最高指挥中心遭到打击时无法发动毁灭性反击。霍洛威信心十足地认定,苏联人在核武器授权问题上会比美国人更保守:“我相信苏联系统采用的是集中控制方式,因此如果能够重创其指挥控制系统,就有可能严重降低其核战争和其他战争行动的效能。重创苏联指挥控制机关将是困难的,需要比现在投入更多的情报支持(更好的侦察和秘密渗透),但它是能够达成的,而且必须达成。战争的目标是确保生存,而这是唯一的办法。”

也就是说,在前任战略空军司令部指挥官及其他人看来,敌对行动开始后立刻对苏联指挥控制系统实施“斩首”,是为了尽可能瘫痪苏联核力量,从而使美国在战争中幸存。而且他们相信这是唯一能够实现生存目标的办法。除此之外的所有战略都被(从现实角度)视为“无法取胜”甚至“无法生存”的选项。然而,为了制订应对最坏情况的计划,也为了给海空军争取预算,让他们能够用精确导弹在一场热核战争中实现幻想中的“胜利”或“生存”目标,即便避免“注定毁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刻也成了具有无可抵抗吸引力的虚妄。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苏的战争计划制订者、战略分析人员获得了公开互动的新机会。布鲁斯·布莱尔(Bruce Blair)曾经担任“民兵”导弹的控制军官,后来成为研究指挥控制问题的专家。根据他的报道,苏联人当时已经针对美国的“斩首”威胁做出了回应。他们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系统,确保在莫斯科指挥中心被美国摧毁的情况下仍然能发动反击。这套系统的代号是“圆周”(Perimeter),还有一个来自俄文短语的非正式名称“死手”(Dead Hand)。如果莫斯科遭受核打击,远离首都的深层地下指挥中心的低阶军官就会监测到地震波、电磁波、红外线、核辐射等证据,还会发现同莫斯科的双向联络完全中断。在这种情况下,指挥中心的军官有权发射具有通信功能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能够向其飞越的所有己方导弹基地发出“发射”信号。通信导弹不仅向导弹基地的军官发送授权指令,实际上还会绕过军官直接发射导弹。

在该系统的早期设计中,应急火箭在收到来自莫斯科的信号之后会自动发射,不需要各导弹发射场的人员做出判断和干预。换言之,这意味着末日机器的最终全面实现,也就是赫尔曼·卡恩在《热核战争论》中推测、设想过的装置——拥有超强毁灭能力的终极威慑手段,并且因自动控制而具备很高的可信度。这套系统究竟处于持续工作之中,还是在更可能受到攻击的危急时刻才会启动,目前仍然未有定论。但是它肯定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现代化升级,并且至今仍然存在。

只有若干城市几乎同时发生核爆炸的情景,才能触发卡恩设想的自动化末日机器。然而“圆周”系统只需要莫斯科遭袭这一个条件就能被激活。在“圆周”系统开始服役的时候,人们对核冬天效应才刚刚有所了解。这意味着只要莫斯科发生一次爆炸,核冬天就将无可避免地降临人间。

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电影中,由于中队指挥官的非授权行为,一架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准备对苏联目标发动攻击。苏联领导人告诉美国总统,如果无法成功召回这架已经上路的轰炸机(无法召回这点和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真实行动计划是一样的,一旦轰炸机得到出击的命令,包括总统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将其召回),落下的美国核弹将会触发苏联境内的自动末日机器,全世界的生命都会因此被摧毁。苏联领导人声称,部署末日机器的原因,就是为了在苏联指挥机构被美国摧毁后,让美国也遭到自我毁灭。来到战情室的苏联大使一边充当美苏领导人之间的翻译,一边告诉美国人末日机器的事情。奇爱博士向他指出,如果苏联想用末日机器当作威慑手段,最关键的就是提前让美国人知道这个装置的存在。

“没错,但是如果你把末日机器当作秘密,那它就什么用都没有了。为什么不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呢?”

大使回答道:“本来是要在周一的党代表大会上宣布的。你也知道,部长会议主席先生喜欢搞惊喜。”

这显然颇为讽刺。但是当苏联真的部署“圆周”系统时,他们并未打算将之公布于众。事实上,苏联当局从未宣布过这个系统的存在。

正如现在的俄罗斯和美国系统那样,“圆周”仍然允许“预警即发射”,这样能够防止苏联导弹在发射前被摧毁,同时可以对尚未发射的美国导弹迅速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但是,在收到正确预警信号的情况下,“圆周”系统就意味着莫斯科的苏联指挥官无须因“预警即发射”而面临额外的压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动反击系统,苏联指挥官在意识到自身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许会放弃对美国的报复性攻击。

根本在于,美俄两国的核计划几乎肯定意味着,只要有一颗广岛式原子弹在华盛顿或莫斯科爆炸——无论是由于对方蓄意攻击,还是像《核子战争》(Fail Safe)、《奇爱博士》那样的意外事件,抑或第三方的恐怖行动,人类文明以及其他大部分生命都将随之终结。一直以来,在双方都保留了强大核武装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美苏都拥有足以造成核冬天效应的核力量,而且都幻想着,与其坐等本国的若干目标真的遭到核攻击,不如依靠可能出错的预警系统随时准备打击对方的首都和控制系统,因为这样做也许还能减少本国遭受的损失。

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的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全面战争因为何种原因爆发,双方都做好了准备在第一波攻击中破坏对方的“军事神经系统”——指挥和控制机构,尤其是作为“头部”和“大脑”的全国指挥中心。要想先发打击、瘫痪敌人的核报复能力,从而避免全面毁灭,“斩首”行动将是唯一的希望;双方核威慑的最优先对象,也恰恰是这种“斩首”攻击。然而,除非对方没能从最高指挥层下放核武器使用权,否则发动“斩首”攻击将无异于自杀。由于美苏实际上都建立了授权机制,因此利用“斩首”行动实现生存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幻想。可是在冷战期间,为了不在本国公众、盟国以及世界上引起恐慌,双方都不愿意通过公开核武器授权机制的方式戳破对方的虚妄。

霍洛威将军曾于1980年表示自己对“斩首”战略很有信心,美国发动第一次核打击比第二次核打击更加有利于实现生存的目标甚至获得胜利。与先发制人的打击相比,其他替代方案显然是无望的。

但实际上,利用“斩首”攻击成功避免相互毁灭一直和其他方案同样站不住脚。现实的看法是,美国与苏联/俄罗斯之间的核战争肯定会造成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灾难,对两国和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改变外交和防务政策所依赖的整体框架——威胁发动第一次打击或采取升级政策。于是他们选择自欺欺人,假装人类面临的并非一触即发的全球生命毁灭。

出于类似的动机,其他拥核国家(中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也很可能建立了类似的秘密授权机制或“死手”系统。也就是说,只要其中任何一国首都或中央军事司令机关发生一次相当于广岛当量的爆炸,就足以导致各国随时待命的核武装发射全部核武器。上述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核战争(除了朝鲜)足以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日照减少和长期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的“核饥荒”可能导致10亿-20亿甚至更多的人口饿死。但这仍然不同于美苏之间的核战争,因为其他有核国家迄今均不具备制造全面核冬天的能力。

“奇爱悖论”不仅作用于美俄两国。对于那些新近获得核武器的国家而言,它们的武器系统及指挥控制机关可能也面临着脆弱性问题,其军方同样会为核武器使用权的层层下放而施加压力,而政府也具备类似的动机,不让世人知道核武器授权的秘密。

随着新的有核国家部署核武器,核战争按钮上增加的可不止一根新手指。整个世界都担心那些鲁莽、不负责任的第三世界领导人,因为这些或新或老的领导人很可能将核按钮交给了某个遥远前哨的官员来控制。

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最根本的事情:在核武器这个问题上,人类并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物种;至于或大或小的末日机器,则更是如此。而且,这种不值得信任并非仅指某些“疯狂”的第三世界领导人。(本文节选自《末日机器:一个核战争策划者的自白》)

《末日机器:一个核战争策划者的自白》

[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著

ISBN:978-7-5166-5076-9

新华出版社 2020年6月

定价:68.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