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干”

2021-01-05 14:52 新华出版社

当前,舆论都尖锐地批评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现象。许多领导机关也一再下决心要填“会海”。

2019年3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方面,通知提出,从中央层面做起,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等。

具体要求包括: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严禁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多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进一步改革会议公文制度,选择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治理文山会海工作试点,等等。

随后,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许多细化措施和量化目标,目的就是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措施一:会议的数量、规格、规模、时长有了限制。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本就纷繁复杂,干部们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一旦陷入不必要的会议中,又如何多办实事?以如此方式,为精简文山会海划出“硬杠杠”,也是一种直接且可操作的手段。

例如,黑龙江省明确,各类专题会议不超过半天,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时间不超过1天。

河北省提出,尽量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单项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半天,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一般不超过90分钟。

江西省规定,全省性重要会议的讲话、报告等一般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主持讲话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一般工作性会议不安排交流发言,确需发言的可采取书面形式。除有审议事项外,部门工作性会议一律不安排分组讨论。

对症施策,需要回归到削减文山会海的本意。中央要求“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根本目的是让各级部门从无效忙碌中解脱出来,减轻无谓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由此观之,“减”当然是其中应有之义,但“减”的对象应当是那些无用、重复、低效的会议文件。

毕竟,开会发文本身不是形式主义,文山会海才是。因此,该开的会还是要开,关键是应该尽量开短会,开有效率的、解决问题的会。

措施二:“无会月”“无会周”“无会日”被重提。有的省份规定了“无会周”“无会月”,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全省性会议。

2019年4月,河北省提出要坚持“无会月”制度,省级每年8月一般不召开全省性会议。青海省确定每月第一周为“无会周”,确定每年4月份、10月份为“无会月”。“无会周”“无会月”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全省性会议。在浙江省,每周三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无会日(省委全会和省政府全体会议除外)。

推行“无会周”“无会月”,是让机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上,让“无会周”成为群众欢迎的“工作周”、务实高效的“实干周”。 以推行“无会周”“无会月”为契机,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机关部门多一些“眼光向下”、沉入一线,挤掉作风“水分”,不断提升务实戒虚的内功,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

措施三:“短实新”的文风得到提倡。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更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但反观现实,有的单位在工作汇报中不紧扣重点、简明扼要的陈述工作成效,反而东拉西扯、抓不到重点;有的领导干部一讲话就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每一句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似没有错,实则没用心,看似道理满满,实则无关痛痒;还有的在总结工作成绩时,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其实,这些冗长、空洞、夸大的文风都是不正常的,不应该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些地方在改进文风方面,也力求把“长”“空”“假”的东西删去、丢掉,转而在“短”、“实”“新”这三个字上下功夫。

河北省、江西省、甘肃省等都提出,各级各类文件要开门见山,防止穿靴戴帽。一些省份更是明确限制文件的字数,如湖南省规定,除中长期规划等文件外,其他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综合报告不超过5000字,专项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陕西省还提出,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

2019年2月27日,辽宁丹东凤城市召开全市大会,合并了组织、宣传、统战、政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八个议题,“八会合一”的举措引来众多点赞。最近,多地落实精简会议和文件颇有时效,基层干部感慨:发文少了,会议短了,费用省了,干部时间空出来了、下基层时间多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 , 党内文风要力求一个“ 短” 字。所谓“短”,不是说越短越好,而是要力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党内文风要力求一个“实”字。“实”就要求,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不讲虚话、假话、套话、空话。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党内文风要力求一个“新”字。不能老调重弹,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措施四:严格把控发文质量,也要着力削减发文数量。一直以来,“文山”现象广受诟病,公文多、内容长。一些部门缺乏自律,发文泛滥,令公文数量居高不下,有的公文长篇大论、穿靴戴帽,而干货却很少,自上而下增加工作负担,成为干事创业“绊脚石”。各地要求减少公文数量,限制公文字数,便是响应中央要求的具体实招。

在湖南省常德市,每年年底,市委办集中收集下一年度拟以市委名义发文的计划,对各单位上报的发文计划进行集中审核,对无明确依据和理由的一律不列入发文计划。此外,常德市加强发文必要性审查,严禁重复发文。对主题相似、性质相同的公文进行合并发文,如对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下发的综治、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单项工作考核通报进行合并发文,将原来的4个文件精简为1个文件下发。

陕西省延安市严格实行文件限额管理,切实精简会议文件,严禁照搬照抄、层层发文现象。限定年度发文总量不超过上年度总数,并保证有所减少,今后除特殊情况外应保持在近5年平均值左右。延安市加强和推广政务OA(办公自动化)系统,扩大使用覆盖范围,减少纸质公文印发数量。建立会议文件考核评价机制,对不按相关规定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的,实行倒逼、追责问责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通报分析会议文件管理成效。

要真正把“文山”削平,仅靠一纸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有的地方也出现了“变种”。比如,为了减少发文的年度总量,有的单位采取不印文号方式,将正规文件变成日常通知下发,“换汤不换药”,总量上减少并不明显。

实践中,削减“文山”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思想问题,有的干部依靠发文安排工作、分摊责任,使发文成为一种内需,不易在短时间纠正;二是示范问题,如果领导干部不亲自带头改文风,恐怕普通干部很难落到实处,尤其是一些“工作不够,文字来凑”“工作无亮点,文字出特色”思想,不铲除就必然会影响到减少发文数量,发扬“短实新”文风行动。(本文节选自《为政崇实:破除15种形式主义顽症》)

《为政崇实:破除15种形式主义顽症》

ISBN:978-7-5166-5178-0

李松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价:39.8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