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简要叙述了曾国藩家族的奋斗和传承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我们能看到一幅以曾氏家族为主的珍贵画卷正缓缓打开:居于湖南湘乡的一户普通农家,通过努力奋斗,在30多年的时间中,一步一步成为当地、湖南省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并传承了近200年,历经十代而不衰!这是神奇的现象。
战国时的儒家亚圣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通过对历史上家族兴衰的分析,得出结论:无论什么样的家族,从创始人开始,一般都传承不过五代,五代之后都逃脱不了衰败、沉沦的命运。孟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历史的印证,成为家族传承的魔咒,在其之后的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周吴王郑等世家大族,还是其他的富裕家族、权贵家族,绝大多数都逃脱不了这个魔咒,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如孔子家族、皇权家族,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把自身家族命运和政权的命运、文化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传承得久远一些,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与之连带的皇权家族也会随之衰亡、解体。孔子家族和中华民族的文脉联系在一起,家族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几经兴衰,文化兴则家族兴,文化衰则家族衰!
而不论是政权的力量,还是文化的力量,能依靠这两种力量来维系家族传承的,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家族都不具备这种条件。那么其他的家族,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家族该如何维护家族传承呢?从历史来看,家风、家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少数成功维系家族传承不衰的案例。
在上文展示的曾国藩家族的历史画卷中,除了奋斗传承之外,如果看得更具体些,至少还能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
第一,家族创始人或奠基者具备优良的品质,富有远见又行事踏实。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无疑是曾家事业的奠基者,曾家的人才培养、家风家训创立、生活劳作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他的功劳。据曾国藩回忆,爷爷具有早起的习惯,每天黎明即起,白天忙于劳作,且种菜、养猪、养鱼、督促子弟读书,一件都不忽视。他非常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也重视维护和亲戚邻里的关系,并告诫家族子弟,家族的“宝”不是珍稀的金银玉器,而是和谐的邻里关系。面对当时农村盛行的迷信,他立下了“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的家训,显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当时农村里的迷信思想大都由僧、巫及各类冒充神仙的人传播,他告诫子弟要远离这类人,“不信医药”则是基于农村走方郎中多、疾病治愈率低、因病致贫率高的社会现实。在他看来,一个好不容易才富起来的家族,如果因为给某个人治病,就倾尽家族所有,而且治愈率不高,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妥当的,他的身边不乏因病致贫的例子。曾国藩也说,他曾见到有亲戚和他家经济条件相似,但因为疾病,导致后来两家差异很大,亲戚家的穷困让他感触很深,也进一步坚定了继承祖父“不信医药”家训的信念,并用一生来践行。
第二,注重建立家训,培养良好家风,并能因时而变,不因循守旧。曾国藩家族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家训,从曾玉屏时期就开始建立,后代不断补充完善,特别是清末民初,面对国家、民族及文化的大变革,能及时做出调整,吸入了男女平等、独立自由等观念。曾国藩家族以家训治家,家训是家庭的规矩,涉及家庭内部兄弟妯娌关系、生活习性、劳作方式、为人处事交友、理财观念等方方面面。另外,曾家家训不是长辈对晚辈的单方要求,而是全体家庭成员都需要遵循的规矩,长辈对晚辈的教导,身教和言教一样重要。曾国藩家族的家风是耕读之风、寒士之风,不论他的家族达到了何种高度、具备何种影响力,他都要求子弟保持耕读家风,重视劳作和读书,在生活上去奢守简,保持寒门家庭的那种勤俭习惯,在他的要求下,家里只请了少量的用人,大多数的家务都是家人自己动手做的,在新儿媳刚进门时,就要求其参与家庭家务,日常的梳洗也不要假手他人。
第三,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宽和包容,尊重兴趣。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这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有关。和今天的人一样,他们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选择、老师的选择上非常用心。曾国藩选择学校的标准:一是名校,二是学习风气好,三是同窗要朴实肯学,他不愿意子弟染上不良习惯。选择老师的标准:一是有真学问,二是品德好,三是志同道合,注重寻访山林之中的老师,因为他们不像城里的老师那样身具市侩之气,也注重寻访在教育子弟上已有成就的人,特别是那些自身子弟成才的人。曾纪泽、曾纪鸿兄弟的老师,有很多是曾国藩的朋友,这些人他比较了解,且志同道合。学校教育之外,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曾国藩虽然平日政务军务繁忙,但从不忽视对子弟学习的关注,要求子弟定期把诗文寄来,每篇都认真批改。在家书中,经常传授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对于自己读书的教训、不足也不避讳,当子弟在某方面展示出兴趣时,会予以支持,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从他的家书中,我们能看出,他和两个儿子之间,在学习上是亦父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人,他无疑具有其他人所不及的世界眼光,通过和西洋人的接触,他敏锐地把握到未来的中国精英将不可避免和西洋人交往、竞争,在这种认识下,他鼓励曾纪泽学习英语,而这在当时的中国士大夫眼中无疑是离经叛道,后来曾纪泽成了著名外交家,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就得益于父亲对他兴趣的尊重和鼓励,如果父亲反对,不能学习外语,曾纪泽也许就不会走上外交之路,也不会有以后的成就。
第四,在家族传承上,相对于权力、财富等传承,更注重精神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曾国藩是大学士、总督、湘军统帅,官至一品,在当时的中国官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推荐的官员朝廷很少有不重用的,按理说,拥有这样的家庭条件,子弟进入官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他却要求子弟尽量不踏入官场。在财富上,他明确表示把财富留给子孙,不如把书留给子孙,在他死后,留给子弟的财产只有几百两银子,却有一个大型的藏书楼,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书楼的藏书量一度达30万册,是保存至今的近代中国私人藏书第一书楼。相对于财富、权力的传承,曾国藩更重视精神的传承,而这种精神体现在价值观中,既包括祖父归纳的“八字诀”,也包括他归纳的“八本说”“三致祥”“四字诀”,还包括郭筠的富厚堂日程“六条”。笔者将曾家的价值观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出其中最核心的八个:书、勤、和、俭、省、恕、敬、健,并对其进行了一一阐述。曾国藩家族传承的秘诀,尽在这八大核心价值观中。
第五,治家与修身、做事、理政等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方法,与修身、做事、理政等的理念、方法,是相通、一以贯之的,修身的同时就在治家,治家是自我修养提升的自然结果。
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他是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一身的圣人。
(本文节选自《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家风》
ISBN:978-7-5166-2725-9
姜志勇 孔珍珠 著
新华出版社 2016年9月
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