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记者手记:生命的味道

2021-02-26 17:38 新华书荟

地震、泥石流、海啸……凡是跑过突发事件的记者都会熟悉一种味道,在灾后的废墟上,在凌乱的街道上,那是垃圾和遗体散发出的气味,是浓烈的消毒水的气味,是死亡的气味。然而在鲁甸龙头山镇,你闻到最多的却是花椒的气味。

花椒,在来龙头山前,它对我而言就是厨房里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佐料。用在我最爱吃的水煮鱼里是再好不过。然而在龙头山镇,它却是大部分山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一斤花椒35块,在地震之前,龙头山人用卖花椒赚来的钱盖起了房子,送孩子上了大学,给自己开了小商店,或者从外乡取来一位漂亮的媳妇。

花椒就是龙头山人的“命”。

8月,正是花椒收获的季节。3日下午,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正在自己山间的花椒林里“扯花椒”。今年是个丰收季,很多人家里已经晒满了花椒,就等着卖个好价钱。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击碎了所有人的梦。房子倒了,亲人死了,家里的花椒也被深埋进废墟的泥土中。

家里的花椒没了,但山上的花椒却救了很多人的命。地震时,家住八宝村的18岁女孩儿林琳正在山上扯花椒。持续的地动山摇把这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吓得目瞪口呆,慌乱中她紧紧抓住身边的花椒树,枝蔓上的硬刺把她的手划出了一条条血痕,但这是她在地震中所受的唯一一点皮肉伤。

很多人都和林琳一样,地震发生时正在山上扯花椒,所以墙倒屋塌并没有把所有人都埋葬在废墟当中。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因为花椒活了下来。

震后第一天,交通完全中断的龙头山镇吃喝成了问题,有人就用花椒和着酸菜炖一锅汤来给大家充饥。那麻麻的味道虽不足以果腹,却让很多人从慌乱中镇定下来,开始寻找生的希望。

随着救援队伍的快速进入,随着生命通道的逐渐贯通,灾区的生活开始逐渐恢复。龙头山人懂感恩,他们杀掉自家的猪,蒸起大锅大锅的米饭给解放军吃,给救援队吃,给志愿者吃,给一切需要吃饭的同乡亲邻们吃。豆角、土豆、茄子、辣椒……无论龙头山人给你端上什么菜,都会放上几株青青的花椒。

我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花椒,清香中带着点骄傲的麻辣,吃到嘴里似乎要打通你的任督二脉,让人徒然生出几分傻傻的正能量。

灾区很苦,但有花椒什么都吃的下去,可以没床睡觉,可以没水洗澡,可以没肉吃,但不能没花椒,它不仅调剂着碗碟里的味道,更调剂着人们惊慌悲痛后的情绪。

邓启亮的妻子李芳在地震中去世,他把自己关进厨房,从早到晚不眠不休地给安置点受灾群众、志愿者炒菜做饭,并非是想用极度的疲劳让自己忘记失去妻子的痛苦,他只是想在厨房的花椒味儿里回忆一下妻子身上经常带着的味道。

“耐寒,耐旱,喜阳光,抗病能力强,隐芽寿命长,故耐强修剪。”这是百度百科里有关花椒的词条。原来这青青嫩嫩的植物竟是如此坚韧,就像龙头山的人一样:可以互相搀扶着走过滚石飞落的山路,可以步行十几公里把救灾物资运进还无法通车的家,可以微笑着告诉你,“活着的人还得往前走”……

林琳暑假结束后就要上大学了,她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连理工,但决定不再复习,去读一所普通的学校。“复习太贵了,我要省下钱,来年家里还要种花椒呢。”

有山、有水、有人,还有花椒,一切都能重新开始。

离开灾区之前,我寻着破碎的小路又把龙泉村走了一遍。一片废墟中,已经开始有人在空地上晒起了花椒。离开之后,如果再闻到花椒,也许你闻出的是水煮鱼的味道,而我闻出的,是生命的味道。(新华社云南鲁甸2014年8月11日电)

采访札记

在鲁甸龙头山镇,花椒对于每个前线记者而言都是一个不需要策划的意象。它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在尘土飞扬、抢通道路的施工现场,在瓦砾遍地、残垣断壁的废墟深处,在安置点随手接过的一碗米饭里——鲜花椒的味道总会在你唏嘘感慨或是沉默不语的不经意间流入你的鼻息。在一个裹挟着消毒水和遗体腐臭味的地方,就如同一道划破黑幕的闪电,让人在死亡与窒息中嗅到了一丝生命的气息。这就是《生命的味道》最直观的由来。

灾区7天,我采访了很多人,问了很多问题,我不仅想搞清楚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更想还原他们过往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样一种植物在龙头山人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几乎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它既是大部分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又是当地饮食必不可少的盘中作料;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它而改变,很多人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指望着一年接一年的丰收,能让生活更美、日子更好。而在地震当天,花椒在很多人的命运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许多在山上采花椒的人,因此躲过了一劫。

“救命花椒”这句话,不是记者喊出来的,而是龙头山人自己喊出来的。

采访时,我没有提过一个有关花椒的问题,但龙头山人会在回答你一切问题时提到花椒:“以前种花椒挣了点钱,开了个小商店。”“我供儿子上学的钱,是自己摘花椒一点点攒的。”“我要不是在摘花椒,当时肯定也被埋了……”“房子塌了,但花椒树还没死。”

是啊,还有什么能比花椒与龙头山人的命运联系得更紧呢?

临行的晚上,我写完最后一篇前指布置的通讯,一气呵成此稿。它不是一次采访的结果,而是7天采访的沉淀;它不是一篇布置的稿件,而是我对灾区人民最真诚的交代。我想说,此文后来所获得的一切赞誉与鼓励,其实都是灾区人用苦难和坚守凝聚出的结果。记者做的,就是用心看,然后把它忠实地记录下来。(罗宇凡)

专家点评

尽管云南鲁甸地震报道《生命的味道》记述的已是四年前的事情,今天读来我依然被感动了。在龙头山上浓烈的花椒气味的漫溢里,记者传递出了生命每一缕脉动的意义,还有灾难新闻叙事熹微的映像。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记者对生活独到的发现。

地震是一场灾难。在这类灾难报道中,记者往往更多地关注、聚焦于地动山摇墙倒屋塌的危急险情,亲人罹难生离死别的沉重氛围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宏大精神,凸显新闻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只是,当生活业已支离破碎,当家园成为一片废墟,当巨大的痛苦像潮水一样无声地漫过寂静的时间,我们的记者还能发现什么?罗宇凡发现了。他看到了山脚旁山坡上那一粒粒平凡的花椒,他闻到了空气中日子里那一缕缕熟悉的气味,他又捡拾起破碎中寂静中那一个个抹不去忘不掉的场景和故事。他告诉我们,不管当下有多么悲痛,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龙头山下的乡亲们,又站起在厚实的大地,又踏上了生活的道路,又撑开了生命的天空。

生命的味道,生命的意义,这是记者对新闻价值倾心、深入的阅读。

记者采写新闻,往往有一种“价值焦虑”。新闻的价值从何而来?一言以蔽之,来自于对人的关注。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记者心向往之的始终是人,人的情感,人的需求,人的命运。罗宇凡笔下那些山民与花椒的故事,承载着的是什么?是生命的坚韧:“震后第一天,交通完全中断的龙头山镇吃喝成了问题,有人就用花椒和着酸菜炖一锅汤来给大家充饥。那麻麻的味道虽不足以果腹,却让很多人从慌乱中镇定下来,开始寻找生的希望。”是生命的温暖:“龙头山人懂感恩,他们杀掉自家的猪,蒸起大锅大锅的米饭给解放军吃,给救援队吃,给志愿者吃,给一切需要吃饭的同乡亲邻们吃。豆角、土豆、茄子、辣椒……无论龙头山人给你端上什么菜,都会放上几株青青的花椒。”是生命的牵挂:“邓启亮的妻子李芳在地震中去世,他把自己关进厨房,从早到晚不眠不休地给安置点受灾群众、志愿者炒菜做饭,并非是想用极度的疲劳让自己忘记失去妻子的痛苦,他只是想在厨房的花椒味儿里回忆一下妻子身上经常带着的味道。”是生命的憧憬:“林琳暑假结束后就要上大学了,她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连理工,但决定不再复习,去读一所普通的学校。‘复习太贵了,我要省下钱,来年家里还要种花椒呢。’有山、有水、有人,还有花椒,一切都能重新开始”……

从新闻话语的表达中,我们也感知到了一种坚定的新闻理念,那就是记者葆有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虔诚。

新闻,就是生活的表白。不需要色彩的添加,不需要过度的阐释,也不需要着意的滤清。因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斑斓,更丰厚,更本真。《生命的味道》一文,一如龙头山上的花椒,真实,质朴、饱满。一句“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因为花椒活了下来”,便深刻地道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这篇手记也启迪我们,还需进一步解放新闻的理念、视野和话语。

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张力和取向,我们需要的是尊重、融入和汲取。

“让生活引领生活”,这是新闻的特质,也是新闻的生命。

《新华社践行“四力”优秀作品选》

ISBN:978-7-5166-4405-8

新华出版社 2019年1月

定价:68.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