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柏拉图式爱情

2021-04-01 11:03 新华出版社

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柏拉图是一位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对西方的文明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

柏拉图叹了口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叫他到树林里,砍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这一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当我走过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悔,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再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柏拉图回答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苏格拉底又说:“这就是幸福!”

人生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有莫大的勇气和相当的付出。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真理时,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道德的。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

(本文节选自《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第三版)》

[英]尼古拉斯·费恩 著

ISBN:978-7-5166-4782-0

新华出版社 2019年10月

定价:39.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