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本无名,老子强字之曰道。大道无为,养生修道、求道悟道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为”,所以太上说修道有成的圣人就能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你懂得“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要获得道的妙用,就得“同于道”。要同于道,得知道“道”长啥样子——问题是,道不长啥样子!大道无形啊,它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它性体圆融,寂静常乐,妙用万方。道之妙用,无有穷尽,却又把自己“藏”得那么深矣远矣,这是多么的谦冲啊!大道如此深不可测,却是天地之本始,万物生化之根源,主宰万物之宗主。所以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大道无处不在,清浊并包。在清为清,在浊为浊。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在善为善,在恶为恶。好比金子,做成饭碗,是金饭碗;做成戒指,是金戒指;做成元宝,是金元宝,但不管做成啥,它始终是金子。大道性体冲虚圆明,超脱于万事万物,而不局限于万事万物。仿佛一台精密无比的仪器,在高处遍照十方,而又能在低处随时自动调谐。在明道的圣人眼中,万事万物,再尖锐的一方也必存在柔弱的可以克制其尖锐的另一方,尖锐就可以被化于无形。再纷繁复杂的事物,也同样有与其对应化解的一方,从而使纷繁复杂的事物变得可以分解、变得简易。修炼心性时,激进的念头、活跃的杂乱心,可以通过效法大道的无为、清净而挫锐解纷。降伏了这颗杂乱心,涵光内敛,心如十五的明月,湛然寂静,虚空朗发,遍照古今,绵绵若存,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不思善不思恶,不显聪明才智,不避愚拙质朴,犹若天心圆月遍照世间万象沙尘。就像前阵子流行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心如一轮月,光明照法尘。不必问道从何而来,在宇宙万象森罗呈现之前,它就“先天地之生”了。你问,或者不问,道就在那里。你悟,或者不悟,道也在那里——故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这一章里,老子再一次描述道的一些特性:冲、不盈、渊、宗主,以及修道者如何效法大道的下手方法。万象森罗,自然呈现。万物在道中,自然融合。有时也会显示出尖锐的、纷繁的、有为的特性,但是其另一面必定有圆融的、简易的、无为的solution(解决之道)。对于悟道的人来说,没有解不开的难题,生活处处有禅机。历代明道的人,总爱效法大道,“和其光,同其尘”。禅宗的不少祖师都爱这样示人。南宋时期的济公和尚便是一个例子,他老人家破鞋破帽,酒不离身,疯疯癫癫,混迹于江湖茶馆。清末民初的金山活佛,早年曾与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茅棚邻居过,悟道之后给人治病,常常整些和光同尘的“重口味”的法子。比如用洗脚水给人治病,美其名曰“般若汤”,给人治绝症,他干脆吐了一碗浓痰给人喝。这样的圣人,被你遇到了,你敢找他治病吗?你还敢追求和光同尘吗?
(本文节选自《老子略说》)
《老子略说》
胡涂医 著
ISBN:978-7-5166-5601-3
新华出版社 2021年4月
定价:4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