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分别在头版刊登5月流动性平稳无忧的消息。《中国证券报》刊文指出,分析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态度才是影响流动性运行的关键变量。当前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不急转弯”基调明确,当流动性缺口扩大时,预计央行将适时应对;5月可能面临边际收敛,但不必担心“变盘”风险。《上海证券报》文章称,针对5月地方债发行量上升、所得税汇算清缴等扰动因素,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认为,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发生变化,常规性的流动性缺口会得到有效对冲,无需担忧资金面收紧,预计货币市场利率将保持平稳。《证券时报》在头版刊登大宗商品涨价向终端传导,输入型通胀总体可控的消息。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来自外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考虑到我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下游产品竞争比较充分,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会受到一定抑制,全年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
年报季收官,三组数据折射退市新生态。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公司数量明显增多,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公司家数较披露业绩预告时明显增加,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已与去年全年数量持平……2020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收官,三组数据表明,沪深交易所去年底发布的“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已显现威力,A股退市新生态逐渐形成。专家表示,实践证明,退市新规运行顺畅,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落地。(中国证券报)
机构调研密集出击,医药行业门庭若市。统计数据显示,包括西药、中药、生物科技、医疗保健等细分领域在内的大医药行业4月以来一直是基金机构调研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基金机构指出,医药行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盘整后,体现出一定的投资性价比。(中国证券报)
“红五月” 预期浓烈,私募热推碳中和顺周期两大主题。对于5月A股市场,私募业内多空研判整体偏向积极。国内私募基金经理整体对于5月市场表现的投资信心,已自年内最低点显著回升。另外,在个股分化的市场背景下,5月私募机构在具体看好的机会上,仍然集中于多个人气行业和主题方向。其中,碳中和、顺周期两大投资主题被多家私募机构一致看好。(中国证券报)
顺周期成分股表现亮眼。在震荡的市场行情中,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中的化工、钢铁等顺周期成分股表现亮眼。创金合信基金权益投研总部执行总监黄弢认为,部分医药、消费和新能源板块在4月有所修复,继续上行的空间或许不大,而低估值、顺周期板块,调整相对充分的金融地产板块,或具有一定的防御价值和超额收益机会。(上海证券报)
企业盈利才是王道,机构关注板块轮动。随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结束,业绩是否兑现逻辑告一段落,市场关注点重新回到市场本身。受商品价格上涨、美债利率上行及流动性收紧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机构认为接下来市场将趋于震荡,当前应该从行业景气度出发进行布局,公司盈利仍是影响全年收益的胜负手。(上海证券报)
猪价持续承压,猪企4月数据环比普降。近期多家A股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4月销售数据,延续猪企今年一季度盈利同比大幅回落的趋势,大部分猪企4月销售数据仍然低迷,但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随着生猪销售放量,4月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均实现环比增长。(证券时报)
最是去年赚钱时,9家券商财运各异殊途同“亏”。 去年证券行业业绩整体爆发,但仍有9家券商出现亏损。太平洋证券、华兴证券因受累计提信用减值而出现亏损,前年行业“亏损王”网信证券去年再度亏损,且又一次收到了会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此外,新设券商甬兴证券、金圆统一证券、摩根大通证券等因经营时间较短,尚未实现盈利。(证券时报)
去年底中国基金规模首居亚太第一。2020年,公募基金总规模攀上高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公募基金的地位也有显著提升。截至去年底,中国公募开放式基金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首次登上亚太地区榜首。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仅占全球受监管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的4.5%,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证券时报)
2020年A股分红总额突破1.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19年度的1.36万亿元增长近12%,已连续4年分红总额突破万亿大关。两市共有3000多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占A股上市公司数量约70%,有24家上市公司分红额越过100亿大关。(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