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蕴含的为民本色

2021-05-14 17:09 新华出版社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一个身着囚服的中年人缓步走到一处草坡盘坐下来,对刽子手微笑点头示意道:“此地甚好!”随即饮弹洒血,开始了他自谑的人生“大休息”。这位英勇就义的中年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一个本可以成为文化巨匠的文弱书生,却能以如此坦然的姿态笑对死亡,这足以震撼所有人,而在他站立的队伍里,还有夏明翰、邓中夏、恽代英……无数的他们,共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国家沉沦、人民遭难之际,作为一个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解民众于倒悬,是建党之始就抱定的夙愿。

纵观百年历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斗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共产党员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

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毛泽东就声明:“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1939年2月,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成为后来著名的“老三篇”之一。因一个具体人物而提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其本身就带有一种人民性。当时,他是很自然地讲出来的,甚至预先连草稿都没有。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定为党的宗旨。

任何一个政党都要面对与处理同人民的关系。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并不难,难的是真正做到这一点,难的是坚持做到这一点。然而,这样一种政治理念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中历久弥新。

为了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勇气和决心,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不怕鬼不信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不断取得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保家卫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伟大斗争新胜利。

忆往昔峥嵘岁月,这些斗争精神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根本底色。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更是高度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开启了向“富起来”迈进的伟大斗争征程,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回应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根本诉求的伟大革命。在实现党对人民群众郑重承诺的斗争过程中,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敢闯敢试的劲头,不断突破各种思想观念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羁绊,在无任何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时空条件下打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向“富起来”阔步前进的伟大斗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这场“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涌现出了无数为了人民利益而殚精竭虑、抛家舍业乃至流血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顶着“苏东剧变”等国内外严峻形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深刻总结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思想,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斗争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光荣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等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彰显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永葆为民本色斗争精神的持之以恒性和与时俱进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弘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转变这一新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指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斗争任务。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党章》总纲中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体现了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真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深情表达:“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我们党坚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据统计,至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至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至2018年9月,全国共设立法律援助机构3200余个,法律援助工作站7万余个,建立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2500多个,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3300多个,实现在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7岁,高于72岁的世界平均预期寿命;至2017年,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5万个,全国经济困难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

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所独有的为民本色不但从未褪色,相反却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青春、热血和生命的浇筑下更加璀璨夺目。

(本文节选自《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李松 著

ISBN:978-7-5166-5717-1

新华出版社 2021年4月

定价:48.00元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