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流行“内卷”,2021年就流行“躺平”。
“办法总比困难多。”当代年轻人调侃。
图片来源:搜狗百科
“躺平学”风靡全网
近日,一篇名为“躺平即正义”的帖子火了。在这篇文章中,ID号为“好心的旅行家”(实名为骆华忠,被人称为“忠哥”)的作者讲述了自己两年多没工作的“躺平生活”,言语间充满了哲思。
他说,“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躺平理念”迅速引发“打工人”共鸣,忠哥其人更是被网友称为“躺平学大师”。
图片来源:腾讯
根据“大师”自己的描述,近两年来他不劳动,一天两餐,一个月花销200多元,没事的时候钓鱼、游泳、锻炼,心情好的时候就去横店“躺平”,当群演。“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找一些亢奋呢?”他说。
图片来源:腾讯
忠哥低欲望的“躺平主义”迅速引起了年轻人的狂欢。微博话题“如何看待躺平”吸引了851万阅读,超过470人参与讨论。不少人表示,“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躺平是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社会险恶,先躺为敬”。
图片来源:网络
与此同时,“躺平党”还火速出炉了宣言:
“福报将至,我从今开始躺平,至死方休。”
“我将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子。”
“我将不买包包,不戴名表。”
“我将游手好闲,做一天可以玩三天。”
“我是工位上的‘摸鱼仔’,城市中的流浪汉,是抵御消费主义的钝剑,划破内卷阴影的光线,是现代病的药到病除,是存在与不存在之万物的尺度。”
“我将懒散与悠闲献给躺平人,今日如此,日日皆然。”
“前浪”纷纷反对“躺平”
风行的“躺平学”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是吸引了一批“前浪”下场挞伐。
5月30日,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发言表示,现在年轻人躺平了生活,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总不能靠他们这帮老头八九十岁还呱啦呱啦讲吧。“我们这一代的企业家还是要为激起中国的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做点事情的,不能鼓励年轻人天天打游戏、贷款消费,要让年轻人努力为中国多创造财富,要讲讲奋斗精神。”
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同样强调,现在已经是物资不再匮乏的时代,年轻人应该追求精神财富。“我不认为吃得好,穿得好,手上有很多钞票,你就是成功者。每一个企业家都要为社会、为周边人创造一个和平、美好、安全的时代。”
更早之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直言:“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也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这样吧!”
近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更是输出观点:现在人们纷纷谈“内卷”,正说明了社会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上升机会的,否则社会阶层固化,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而这种情况下社会就可能面临大动荡与大退步。因为如果没有竞争,抑或如果竞争没有区分度,优势家庭的子女将凭借已有的优势,轻松碾压弱势家庭的子女,那将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称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的李锋亮还进一步对大学生建议,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的态度。“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毕竟高校的运行经费中,学费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大比例来自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来源就是税收。
不过,对于李锋亮的苦口婆心,网友们并不买账。超过11万人支持让清华大学开启副教授末尾淘汰制,让专家学者们体会一下无序内卷和合理竞争到底是什么差别。
图片来源:微博
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吗?
年轻人的“躺平”让“前浪”普遍感到不能认同,进而沟通失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家对“躺平”的理解并不一致。
不能否认,在这场“躺平”运动中,确有某些“后浪”借“躺平”之名堂而皇之地懒散摸鱼、游手好闲,但对更多人来说,“躺平”只是一种用于解压的自我调侃,“躺平”背后并不是年轻人不懂奋斗,而是很多人已经不堪重负。
“我硕士毕业,本科、研究生都是985,从东北沿海小城考出来,毕业好不容易进了北京前10的律所,没有在凌晨3点前睡过觉,一年工作350天,月月出差,月薪一万。以前也抱怨过没有睡觉的时间,前辈说‘在飞机、火车上睡不就好了?’想想也是,但我真的好累。”工作刚满3年的女孩普普告诉中国财富网。
普普的情况不是个案,就业环境中的过度竞争已经席卷了各行各业。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录比达到61:1,腾讯2020年校招的技术类岗录取比例为215:1。而就算年轻人努力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岗位,公司也正不遗余力地挤压掉年轻人的最后一点私人空间。
在杭州,一家科创型公司给员工发了一批坐垫,说是高科技智能办公设备,可以检测心跳、呼吸、坐姿等,但同时也有一个“附加功能”,可以帮助HR实时监测员工是否在工作时间离开工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公司在卫生间采取倒计时监测、屏蔽手机信号等措施防止打工人“带薪上厕所”。
据南都民调中心发布的《职场压力与加班状况调查报告》,超七成受访者需要加班,超五成受访者都感到自己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退出赛道,“逃离北上广和互联网大厂”,回到三四线城市,追求“躺平”,换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只是停止所谓的“过度竞争”,并不是“前浪”眼里的“放弃奋斗”。
在国家、社会需要的时候,这些“躺平”的年轻人依旧毫不犹豫就冲到了一线。疫情期间,一大批95后年轻医生、护士逆行武汉,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争夺病患;边境边关,年轻的人民子弟兵以少敌多,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航天中心,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科研人员已是中坚力量。正如共青团中央所言:在大风大浪中,青年一代不负使命,不负家国。他们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他们从未选择“躺平”!
图片来源:微博
新华社:给予青年更多的关怀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指出,“躺平族”的兴起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但文章也同时表示,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评论也指出,“躺平”只是年轻一代的牢骚,绝大部分年轻人依然为美好的生活奋斗。环球时评同样对“躺平学”评论道,多数年轻人在生活中并不敢“躺平”,尤其是普通人最难“躺平”,生活中的他们需要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职场上的他们不进则退。
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理解当代年轻人的选择,以更加积极的作为改善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以更加理性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自主奋斗,相信那些嘴上“躺平”的年轻人,在未来实践中,一定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澎湃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