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新时代幸福观: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

2021-06-07 16:37 新华出版社

新时代幸福观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普遍幸福问题的回答,它具有幸福及其实现的一般含义,又使这种一般意义具体化,从而获得它的特殊内涵。这种特殊内涵既关涉幸福的主体,又关涉幸福的时代。新时代幸福观之特殊就特殊在,其幸福主体不是任何单个人,而是中国人民;其幸福时代不是任何一个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幸福观就是关于什么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的理论幸福观念。

1.人民幸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新时代幸福观是关于新时代中国人民幸福的理论幸福观,那么它所关注的对象是中国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概念最早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后来,习近平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中国梦”的实质内涵。于是,“人民幸福”就成为了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新时代价值观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出现了“人民美好生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高频词”。所有这些词都可以视为对“人民幸福”的简明解释,大致上与之同义。其中“人民美好生活”与“人民幸福”是完全同义的,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则更充分体现了“人民幸福”的意蕴,它一方面表明了人民幸福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正面动态性,意味着不断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也必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丰富和扩展。因此,“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人民幸福”的最本质内涵。

“人民”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术语,早在《诗经》中就有“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诗经·大雅·抑》)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人”和“民”是两个概念,前者泛指属于人这个物种的个体成员,而后者则与“众”“庶”“黎”等概念相类似,指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汉语中,“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不能用量词限定它,如不能说“一个人民”或“一些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闹革命依靠的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这些人就被看作是人民或人民群众,而与之对立的那些阶级(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不属于人民,他们通常被视为“敌人”。因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人民”就成为一个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术语,指占社会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人民群众。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一词的阶级色彩逐渐淡化,已经不是相对于敌人而言了。虽然今天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但它应该是指所有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而不是指党政干部不在其中的大多数普通百姓。如果我们将人民理解为全体中国公民或全体中国社会成员,那么人民生活美好就是指全体中国社会成员(包括党政干部和罪犯)的幸福。今天,虽然“全体社会成员”与“人民”已成为外延上大体相同的概念,但“人民”更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全体性。

伦理学研究讲人类的生活理想是好生活,而对好生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德性高尚的生活,物质富足的生活,德性高尚又物质富足的生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可以理解为德性高尚又物质富足的好生活。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好生活的内涵,更加重视生活的完善、和谐,更加重视真、善、美的统一。它不仅赋予好生活以完美的意蕴,而且致力于追求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应当说,人民美好生活既是人类好生活的中国形态,也是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好生活,是对伦理学研究意义上好生活的丰富与发展。

人民美好生活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个人完善、天下大同、宇宙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美好生活奠定的三维基础。完善、大同、和谐既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含义,又具有审美意义上美的含义,是善与美的统一。这种善与美并非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是人类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因而是真实的。中国古人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就是这种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仅在概念上获得了充分完整的意义,而且已经被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今天,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和主人的全体人民。人民美好生活不是单纯个人意义上的美好生活,而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全体人民共商、共创、共管、共享的美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就个人生活完善而言,已经不限于传统的“五福”,而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和才能充分发挥,是人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还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为重要的是,在当今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已经不是一种历久而未能实现的理想,而是正在加速实现的奋斗目标。

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经济上体现为充裕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是人得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只有在充足的物质保障基础上,人们才能拥有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政治上体现为充分的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的关键,亦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上体现为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愈显重要,精神是否愉悦是美好生活的主要指标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体现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是否安定和谐、秩序良好,是否为其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生态上体现为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界是人类栖息的家园,人的一切活动须臾离不开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慰藉心灵、陶冶性情,给人们带来惬意和快乐,人民的美好生活必定置位于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

有调查认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较为一致。“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联想词频最高的10个词分别是:幸福、快乐、健康、和谐、美满、开心、美好、自由、富裕和家庭。对前100个高频词分类和聚类分析发现,人民群众理解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包括个人物质层面、家庭关系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三个层面。个人物质层面的词汇包括:有车、有房、财富、富有等和经济有关的内容,也包括阳光、绿色、环保等和环境有关的内容。家庭关系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团圆、温馨、恩爱、亲情、爱情、陪伴等内容,以及事业、工作和理想等内容。国家社会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稳定、小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公平、和平、社会保障、安全、丰衣足食等。这些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内容。

人民美好生活要求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生活状态改善基础之上的。在制定民生政策时,既要着眼于绝大多数群众的共同需要,也要看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要求,要特别注意倾听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声音。二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会有差异,公共政策应该更多关注欠发达地区的人,尽力缩小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三是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美好生活要从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多个维度进行创造和满足。四是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更要根据现实情况,找准重点,引导和调控人们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做好规划,分步推进。五是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要立足现实国情,既不能画饼充饥,口惠而实不至,也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

人民美好生活内蕴着传统美好生活理想的文化基因和优秀内容,是传统美好生活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是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得到尽可能满足的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相一致、相协调,是以好生活为中心的好身体、好德性、好人格、好作为、好社会、好世界、好生态的完美统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代表着人追求真、善、美的深层愿望。

(本文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幸福观》)

 

《新时代中国幸福观》

江畅 著

ISBN:978-7-5166-5609-9

新华出版社 2021年3月

定价:68.00元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