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什么是齐物论

2021-07-07 15:33 新华出版社

什么是齐物论呢?“齐”指齐同、整齐;“物”指事物、天下万物;“论”指言论、主张。但是对于三个字放在一起组成整体后该如何理解,古今学者却大多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种认为,齐物论就是“齐物之论”,即整齐万物的理论。这种理解是自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提出“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的说法以后流传下来的,按此理解是把齐同的目标放在了“物”上,而以“论”为名,笔者对这种理解方式并不认同。笔者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用“论”来作为标题的风气尚未兴起,在其后也是直到西汉时期才有如此命名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出现,并且庄子本身就厌恶辩驳言论(读者朋友可以在本节“齐论”部分自行体会),因此这样以“论”来命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此外,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将本篇命名为“齐万物”可能比现有的标题更加符合当时的习惯。

另一种认为,齐物论就是齐同“物论”,也就是要齐同各家各派针对天下万物所作出的不同言论。对于这种把齐同的重点放在“论”上的理解,笔者也是不认同的。倘若如此理解,那么完全可以命题为“齐论”或“齐诸论”,即齐同各家不同的言论,没有必要在其中加入“物”了,因为各家的言论本身就是跳不出天下万物这个范围的,它们本身都是针对天下万物所作的。

既然笔者对这两种理解方式均不认同,那么应该如何来理解齐物论呢?

笔者看来,所谓“齐物论”,实际上是包含着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内容的。也就是说,粗浅理解起来,齐物论就是齐同客观事物和思想言论。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却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分出区别,这就是“齐物”;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言论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也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所谓是非之分,这就是“齐论”。所以整体来理解,齐物论就是模糊掉客观事物(其中包括物我)之间,以及思想言论之间的差异,把它们看作是齐同、浑为一体的。

了解完齐物论的整体情况后,我们再来分别了解一下齐物和齐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齐物。在这方面,庄子给出了他对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联系的一些看法。

第一,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齐物论》)就是说没有“彼”(彼方、对方)就没有“我”(文中有时也称为“是”,指“彼”的对立面),而如果没有“我”,那么“彼”也就无法得到呈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就是说“彼”出自“是”,“是”亦起因于“彼”。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就是说事物只有通过其对立面才能映照出它自身的存在和特点,反过来讲,如果事物没有了它的对立面,那它本身也就无法得到映照和呈现。我们举例来理解,如果没有了“美”的概念,那么“丑”同时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同时发展的。“彼是,方(指正在,两船并行)生之说也。”(《庄子·齐物论》)就是说“彼”和“是”是像两船并行一样并存的。“方(指正在,两船并行)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就是说正在产生的同时也就正在走向死亡;走向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正在产生的过程。“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齐物论》)就是说事物的分解过程也是事物的形成过程;事物的形成过程也是它的毁灭过程。

第三,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存在共同属性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齐物论》)就是说“是”就是“彼”,“彼”就是“是”。这也就是说,事物和它的对立面虽然是相对的,但它们不存在极其明确的区分界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属性(比如胖和瘦同时都是用来描述事物形体“宽窄”程度的)。

对事物及其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有了以上的理解之后,庄子说出了齐物的关键。“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原指门上的转轴,多引申为关键或核心),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多数学者把“谓之道枢”中的“道枢”看作整体,理解为把它叫作“道枢”,即“道”的“枢”。但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即把“谓之道”看作整体,理解为“把它叫作”,这样“谓之道枢”就是把它叫作“枢”。这样理解的原因是包括下一句“枢始得其环中”在内的全文都没有再提到过“道枢”,所以不一定要把它们当作整体来看。两种说法哪种更为恰当还请读者朋友们自行判断,我们暂时按照多数学者的意见来理解。)就是说“彼”和“是”失去了其对立的一面(也就是“彼”和“是”相同或者浑为一体了),这就叫作“道”的枢,掌握了“道”枢就像处在圆环的中心一样抓住了看待事物的根本,这样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了。这也就是说,齐物的关键,就是“彼是莫得其偶”,即把对立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同或者浑为一体的,掌握了这一思路就是掌握了“道”的关键,能够在“道”的角度看待事物了(《庄子·齐物论》中两次提到的“以明”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如此也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的变化了。

(本文节选自《中华哲学史·先秦编》)

《中华哲学史·先秦编》

张新宇 著

ISBN:978-7-5166-5109-4

新华出版社 2020年6月

定价:39.00元

责任编辑:李艳霞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