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收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升值?

2018-06-22 14:20  收藏投资导刊   杜洪毅

收藏并不等于投资,但就目前商业环境下,艺术收藏的投资趋势日见显著。特别是国内、国际高端市场上资本大鳄们对艺术精品的追逐,更是不断推高收藏艺术品的获利表象,那种以个人欣赏或文化保存为意旨的购藏行为反而越来越少。而近年来兴起的艺术金融运作模式,又进一步将藏品交易转变为一门纯粹的投资生意。在此情形下,对于大多数藏家和投资人来说,如何评估艺术品价值、购买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获得更高回报,已成一个不得不深究的课题。


艺术品价值之困

艺术品具有诸多与普通商品完全不同的特性,但从市场流通的角度来讲,仍应将其定义为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要遵循市场定价规律。普通商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实用价值和稀缺程度双重因素决定的,可从这两点来看,都很难准确评估艺术品的货币价值。首先,艺术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具备一般商品的实用性;其次,几乎所有原创艺术品都具备唯一的稀缺特性,市场环节中却不会因此让每件作品都卖出高价,以经济学上的稀缺理念来估价显然不太适合;再则,艺术品不会像普通商品那样因折旧而贬值,反而在长期持有与多次转让过程中市值将会获得提升。由此可以得知,收藏级艺术品不仅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流通性并会不断增值的特殊商品,拥有类似于贵金属或珍贵宝石的硬通货特性,而且还另有难以被窥视的隐秘价值赋予方式。

例如,2017年达·芬奇油画《救世主》以4.5亿美元成交,远超以往全球艺术市场最高交易记录。这一爆炸性新闻释出,立即引发国际舆论火爆追捧。可很多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一件绘画作品卖出如此高价呢?其实,天价艺术品不但普通公众难以理解,就是许多行业内人士也常常为之感到困感。但只要厘清思路,认识内在规律,就不难发现其合理性因素。任何高价艺术品,背后一定存在某种为其提供价值担保的强大后盾。


价值保证条件

什么是价值担保呢?我们且先抛开艺术品,以日常使用得最多的纸币为例来进行探讨。贵金属货币面值常常与其金属原料本身价值相持平(即使稍有偏差),但纸币却只是一张印着数字的价值符号,必须在提供可靠的信用担保前提下,才能实现流通交易的作用。额定面值的纸币,如果仅从其印制成本来讲,价值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与金属货币完全不同。早期的纸币,均以发行机构的贵金属货币储备提供担保,一旦超量滥发,很快就会导致信用丧失,币值急速下挫直到变为废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但到清代后期外国货币进入之前,纸钞基本上已停止流通了。这是因为古代货币发行机构抵挡不住超发纸币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印制远超金属货币储量面值的钞票,导致金融秩序崩溃。现代纸币虽然不再以贵金属储备担保,但发行货币的银行或政府一旦不能提供可靠的信用担保(如外汇能源储备、国民经济实力、政权稳定性等等),必然会导致纸币价值丧失。只有货币发行量与所能提供的金融担保条件相符时,才能保证钞票价值稳定。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艺术作品呈现的商品价值与纸币的信用价值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们不能像对待纸币那样,仅仅将艺术品视为一种价值符号,但它之所以能在市场流通中呈现较高的货币价值,则是因为背后存在某种形式的信用担保。这一点与政府或金融机构为纸币提供的信用担保非常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是谁或什么力量为艺术品提供价值担保呢?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达·芬奇的《救世主》,这幅油画曾以45英磅的超低价易手,原因是作者身份没有得到确认。达·芬奇油画存世稀少,已知作品均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流入市场的唯有这一件,绝不存在像国内一些资本人为操控个别艺术家画作价格的事情。这次天价成交结果,除拍卖行不遗余力的宣传造势外,达·芬奇这个具有魔力的文化符号和作品本身为其提供了最坚实的信用担保。在艺术史上,列奥纳多地位居于文艺复兴三杰之首,其传奇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旷世杰作,还留下大量科研手稿,所涉及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至今无人能及。近些年来与达·芬奇有关的事件不断升温,凡是与其名字稍有牵联,都必然引起大量的关注,已成为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文化商标。任何达·芬奇亲笔手迹,哪怕只是一两页手稿,也是国际顶级富豪追逐的对象。理解了这些,再来看其4.5亿的成交价,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很显然的看出,与纸币不同的是,为艺术品提供信用担保的并非政府权力或银行实力,而是其本身的独特文化力量。名家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之所以可以卖出令人生畏的天价,就是因作者及作品的文化魅力提供强劲的信用担保。


绝对稀缺与价值保证

通过前面的探讨,已不难发现为艺术作品提供价值担保的就是其本身的文化价值或艺术价值。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独创价值或个性风格、艺术家人格俢养、艺术家与作品所具备的文化影响力等等,都是构成艺术品内在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也体现的是一种不可 替代绝对稀缺性。普通原创艺术品虽然具备不可重复的唯一稀缺特性,但其装饰或欣赏作用却能轻易被其它类似作品替代。而精品杰作是由艺术大师在心灵升华到旁人无法企业的巅峰状态时创作出来的,代表着其所处时代文明创造最高产物,无法被其它任何作品替代。艺术精品的绝对稀缺程度越高,其文化含金量必然也更大。其外,那些经受住岁月风雨流传下来的古代大师杰作,还承载着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历史文化记忆,其绝对稀缺性更是存量较多的近现代作品所不可企及。

唯只有收藏这种能担供文化价值保证和拥有绝对稀缺性的作品,才有获得投资回报的可能性,普通消费级艺术商品,是不具有任何收藏投资价值的。更准确一点讲,一件艺术作品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就是其在被创作出来的时代的整体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其所处地位越靠上,能提供的价值保证必然也更多,不可替代的绝对稀缺程度也更高,否则相反。但是,由于当前社会本身的复杂性,要评估一件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并非易事,这还得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考察才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下艺术界某些名家大腕,一旦市场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搞大规模批量生产。这就如同超量滥发的纸币一样,不仅作品稀缺性丧失,信用保证也被完全破坏。收藏此类作品,遭受贬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低估与高估

艺术作品在市场交易中呈现的货币价值与本身的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关联性,但常常不是相等的。交易产生的币面价格虽不等于艺术价值,可大多数人却将其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主要参考,这常常就引人走入思维误区。事实上,市场中存在着大量艺术品价值被高估和低估的现象。历史上,荷兰画家伦勃朗和维米尔被埋没了几百年,印象派画家也不被其同时代人认可,这些都是价值被低估的例证。就当前国内艺术市场来说,被高估的事实远远多于低估。在追逐利益的商业诉求驱使下,许多不具备任何原创价值的手工艺品被包装成高价收藏品、资本做局人为哄抬个别艺术家作品价格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外还存在诸如承诺获取稳定收益的欺骗营销、非法分级营销、证券化份额销售模式等情况,都可以轻易的将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推上远超其所能提供文化价值保证之上。这种在过多商业操控下被高估的艺术品,短期内或因炒作因素可能呈现增值的假象,但迟早会破灭的。实际上,艺术品投资与股票市场短期获利模式是有很大不同之处的。真正的优质作品,只会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值,在没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价格大幅回落的。


高估必然会导致贬值

市场价值被高估一个恶果是提前榨干未来升值空间。由于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艺术品价格至少在名义货币上维持高于银行利率的升值回报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那些被市场严重高估的作品来说,由于提前售出了在未来若干年后才应有的价位,继续升值的可能性就丧失了。对于购买某些当红在世艺术家作品的藏家来说,必将承担非常大贬值风险。如果一个当代名家作品价位远超过相似地位的古代艺术家作品价格,便非常不正常了。就一些对艺术市场认知不深或有意进入艺术市场的潜在买家来说,往往过多的关注新闻媒体报道的高价艺术品,特别是那些在不太长时间里溢价多倍的作品,被其高额的回报所迷惑。事实,每年的艺术市场都存在大量贬值作品被人们忽视。例如,伦敦佳士得2017年3月拍出的杰夫·昆斯一套作品《Jim Beam - Observation car》(1986),在5年的时间里就贬值了近一百万美元(据Artprice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艺术市场报告》)。由于媒体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一般人自然容易被艺术品价格只升不降的假象所蒙蔽。

另外,除了被高估作品存在贬值可能性外,还有更多消费级工艺品被人为包装成收藏品。这类作品原本只具备装饰家居办公环境的价值,若作为收藏投资对像,未来想将其转手获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这类作品如果出现“升值”的假象,多为商家人为操控的结果,而不是其本身的价值呈现。

对于有意进入艺术收藏领域寻求谋利的投资人来说,最佳选择莫过于那些能提供较高价值保证却又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作品,退而求之也至少市场价格与文化价值相当。要想做到这一点,理性冷静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还需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敏锐的鉴赏能力。艺术品收藏与其它领域的投资最大不同的是,它首先是一项文化事业,而非纯粹的生意,只有先建立起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认知,才有可能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