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沿革史就是一部不断变革的创新史。1967年,巴克莱银行首先推出自动柜员机(ATM机);1969年,智能卡问世;1982年,银行进入电子支付领域;1995年,银行推出网上银行服务;1999年,挪威率先推出移动银行业务……伴随新技术变革趋势,信息科技的应用贯穿于过去半个世纪银行转型的全过程。尤其2000年以来,在互联网浪潮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基础技术迅猛发展,电商、社交应用等线上互联加速推进,金融科技(Fintech)在全球范围内浪潮汹涌,给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堪比当年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信息技术等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新兴的银行服务模式无不由技术创新驱动:移动支付已普及到日常生活支付的方方面面,大部分金融需求在PC(个人电脑)端或移动端就能得到满足;智能投顾彰显出模型算法在投资上相对人工经验的优越性;电商、社交应用的推广,使用户行为大数据挖掘和用户画像生成成为现实,并据此衍生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随着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在我国陆续开业运营,互联网银行会对银行体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银行是否会取代传统银行?成了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互联网银行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纯互联网银行。迄今,有关互联网银行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对互联网银行的概念、发展轨迹、经营模式、风险特征、监管方向与未来前景,依然众说纷纭,存在较大分歧。而既往的研究多聚焦于互联网银行呈现的新渠道、新媒介、新技术手段等物理层面的表象特征,对互联网银行的定义既相对宽泛、容易引起争议,又不足以在本质上与传统银行机构加以区分。本书基于账户这一银行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功能,将互联网银行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账户开立、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构建等关键方面的主导因素,在线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机构或服务模式。
互联网银行不是将现有银行业务简单地移植到网上,而是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具有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全天候服务、全地域覆盖、业务高效处理,可低成本服务长尾客户的特点。从获客渠道和服务方式看,互联网银行不依赖物理网点,不受物理网点设置限制,服务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可以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从运营成本看,互联网银行降低甚至消弭了网点成本,获客边际成本很低甚至近于零。从技术应用与融合看,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构成互联网银行的核心技术支撑,以算法替代人工的智能化服务成为可能,数据驱动取代业务驱动,数据成为银行构筑的底层元素。互联网银行既可以是一类银行机构(banks),包括国内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和百信银行,国外的波兰移动银行、美国联邦网络银行(BOFI)等独立持牌法人机构;也可以是一类银行服务或功能(banking),包括各传统商业银行下设的直销银行(direct bank)服务模式。显然,互联网银行并不仅限于直销银行,直销银行只是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初级阶段。
自从1989年全球第一家直销银行——英国米特兰银行诞生以来,互联网银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投资价值。一方面,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互联网银行是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全方位、系统地重塑银行服务机制的新型银行机构,是银行属性金融供给端的深度变革,其目的是通过构建合理的金融供给机制,更有效率地实现服务社会经济需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产生的新需求角度看,互联网银行既是对银行成熟文化和思维的延承,最大限度适应个体便捷性金融服务需求,也是适应社会经济系统对金融科技体系稳健性的需求;互联网银行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融合,最大限度适应了个体对便捷性、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也适应了社会经济系统对金融科技体系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银行有条件兼收并蓄,融合好的互联网金融和好的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基因,这样的基因融合有望奠定其蕴含的普惠金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