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永远是银行底线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到,基于“金融+科技”的融合属性,相关实践的专业程度比较高,这也为部分金融机构设置了一定的难题。
根据高倩介绍,广东华兴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上运用了大数据等技术,但绿色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非常专业,绝大多数金融从业人员并不了解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法规标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参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较强,还存在项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科技手段能够为银行从业人员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难题,同时避免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帮助银行准确判断绿色项目,直接对接融资需求。”
同样是绿色金融的科技化,兴业银行则已经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处长赵建勋介绍称,为了支持绿色金融业务的规范化、规模化、内容化发展,兴业银行自2006年起便开始进行探索。现阶段,该行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绿色金融资产。“如果没有如此可靠的绿色金融系统作为支撑,是很难应对央行当前的严格监管的。”具体来说,2017年起,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基本实现了全现场办理,不需要任何纸质材料。此外,后台系统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三大模块。“业务管理模块能保证绿色贷款的绿色属性。后台数据基本已经把中国目前绿色领域的所有行业,各个行业的标准、规范、制度纳入其中,在业务准入前,能实现相关关键参数的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的金融业务不同,绿色金融业务具备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环境效益。为此,兴业银行专门开发了环境效益测算的子模块进行主体测算。赵建勋表示:“整个测算的方法和参数取值,全部按照国家或者行业相关的标准来做。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者技术标准进行升级,全行能够实现同步,确保绿色金融的绿色质量。”
此外,对于监管部门发布的环境及安全生产重大违法违规的企业黑名单,这套系统也能及时收录。“在每笔业务办理的前期就进行匹配,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支持绿色企业业务的同时,也加大对污染企业或环境高风险企业信贷的严控。”
事实上,对于银行业来说,无论如何变革、创新,合规永远是底线。赵建勋对此也呼吁道:“如果哪家银行在信贷上支持环境违法企业,那么这家银行也不会有长足发展。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合规的红线是一定要守住的,这也离不开金融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
北京银行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徐毛毛也将关注重点放到了金融科技服务风控管理上,具体则体现在贷款监控方面。据介绍,通过引进大数据,北京银行专门研发了单独的系统进行预警。不过,就纯线上的法人贷款业务而言,行业目前仍面临来自法律层面的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也解决了不少非银金融机构一直以来的痛点。中煤租赁总裁张广斌就表示,区块链技术目前已经能为公司的日常经营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在确权过程中,我们利用了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通过招标、中标、运输合同、采购合同、出库入库、运单等多个环节来确定权利的存在。像过往的一些保理,使用的都是空章或假章,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每个环节的数据都能保证交易的真实存在。”如此一来,对手企业之后在平台上交易的所有流程,包括交易记录、凭证、资金的运用都能够满足银行后期的审批要求。“也就是说,将来银行等机构可以在后台直接点击放款,不必再参与前面整个交易内容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