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精选

千家医院被骗百亿 60亿估值神话倒塌

2018-08-20 08:47  第一财经资讯微信公众号   周宏达 陈洪杰

医院、租赁谁来背锅?

远程视界关门大吉了,却留下一片狼藉。

究竟有多少家医院卷入其中还没有准确的数据。远程视界方面称,共与全国700余家医院合作融资租赁项目。方泽估计在1200家以上,而另一位前远程视界员工汤哲(化名)则认为有900多家。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远程视界在每个地区运营时,通常会选择几家医院进行试点,保证设备、专家供应,然后将周边医院带来参观考察,因此,与其合作的医院往往是连群成片。

多位医院院长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表格,统计了442家与远程视界签了三方设备采购合同但设备未到位的医院,涉及六个科室,总金额高达63.1亿元。

他们绝大部分是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县级公立医院,也有少数地市级医院。2014、2015年签约的医院大部分能收到设备,但是从2016年开始,形势突然扭转。442家医院中,没有设备或者设备不到位的占85%。

由于公司未按承诺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公司合作的38家租赁公司纷纷来到医院索债。大量医院的基本账户被冻结,几乎每天都有租赁公司起诉医院的案例发生。

按照租赁合同,医院是承租人,租赁公司是出租人,远程视界是设备供应方。租赁公司将设备款打到远程视界账上,远程视界采购设备送到医院。虽然远程视界承担无限连带担保责任,但表面上,医院仍是第一还款责任人。

“我们现在天天忙着诉讼保全,把远程和医院都诉了。”华北一家租赁公司医疗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医院吃哑巴亏,但医院有还款实力,现在只能通过医院解决。”

记者梳理公开判例显示,多数裁定都没有采纳医院提供的远程视界承诺垫付的证据和理由,仅以租赁合同判医院败诉。根据合同约定,这类案件都是在租赁公司所在地审理或仲裁。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舒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院支持了租赁公司的诉求,因为租赁公司拟定的格式合同内容对医院非常不利,很多医院在没有收到设备的情况下,都被要求签了收货确认书。如果只是民事诉讼和仲裁,医院基本上会是败诉方。”

她认为,如果远程视界不能被定性为诈骗,就只能按照民事裁决硬着头皮执行,这将给国有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警方尚未对远程视界公司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7月6日,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在接受远程视界合同诈骗报案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发生,决定不予立案。

“远程视界在签署合同之初就没有履约的诚意,根本没有为设备购买做任何准备。虽然前期铺垫阶段有过成功案例,但这类似于庞氏骗局,欺诈的成分更多。”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维强认为。

而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某地警方调查结果显示,供货厂家并没有收到远程视界发来的供货合同,既没有收到定金,也没有订单。

一家被远程视界拖欠了数百万元设备款的眼科设备厂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般而言,只有设备到达医院并调试好能够运行以后,设备商才能收第一笔钱,尾款之后再结清。

然而,所有医院都是在合同签署的当天就开始计算设备租金,即使是在设备没有到位、没有产生收入的情况下。在多个案件的庭审中,远程视界和租赁公司都无法提供设备的唯一序列号、发票,以及进口设备的报关单。

“医院都是做业务,对怎么搞金融不太懂,被蒙骗以后,就一步一步套进去了。”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杜院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远程视界模式即使在租赁行业里都属于创新业务。这种创新中,风险控制环节大大削弱。有了公立医院信用和明星企业的光环,租赁公司的尽职调查流程形同虚设,放款十分轻率。

前述租赁公司人士介绍,租赁公司都是跨地做业务,业务人员在医院可能就待一个多小时,很难真正掌握医院的运营情况。

“都知道远程在玩资本运作,没想到有一天就玩不动了。”该租赁公司人士表示,“我们主要是看远程的资质,他体量很大,觉得跟他玩十个亿肯定没问题,终端又是公立医院。”

远程视界前员工汤哲告诉记者:“我们任务是把租赁公司业务员吃吃喝喝伺候好了,然后送上飞机走,完全没有做调研,只是走过场。如果病床很空,租赁公司会建议把其他病床病人集中起来,方便拍照。实际上远程的项目90%都是不合格的。”

来自多方采访对象都向记者透露,远程视界为了尽可能从租赁公司套取更多资金,会修改医院的财务报表,虚增收入。

按照融资租赁行业的要求,放款额度一般是在医院年收入的20%-35%。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医院都超过这个比例,并且存在多头借款的情形。

对于租赁公司和远程视界之间是否存在私下合作,浙江康安租赁(835319.OC)总经理范卫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租赁公司是真正的损失方,没有动机跟远程勾结套自己的钱。如果设备没到,医院挺冤,但也很无奈。”

范卫强介绍,远程视界模式非常创新,公司2016年底发现公司在替医院垫付租金的情况后,及时停止了与远程视界合作。目前,康安租赁涉及的案件大部分是和医院进行司法调解,有的会根据医院的还款能力将3年租赁期展期至5年。

当运营跟不上梦想的时候,“互联网+医疗”就必将演变成一个金融游戏,成为风险故事。这些公立医院究竟为何被套?这一切是经营不善还是蓄谋骗局?

责任编辑:胡恩燕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