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园瑞蔬图》是清代画家蒋廷锡传世作品,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名作。此画风格富丽堂皇、色彩明艳,有明显西洋绘画特征,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辩》中将其定为蒋廷锡代笔作品之一。
笔者对此画绘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再结合文献考证,希望能通过此文对《御园瑞蔬图》真正的原创者做更为清晰和准确的推断。
▲ 蒋廷锡《御园瑞蔬图》
作品介绍
蒋廷锡《御园瑞蔬图》,绢本,设色,阔73cm,纵134cm,现藏吉林省博物馆。图中右下部绘有一根红色萝卜配以旺盛绿枝,中下部为一株九头灵芝并拥簇以小草若干,整体构图简单,用笔却细致,色彩鲜丽。
题款:御园瑞蔬图赞。雍正三年十月初五日,宣示圆明园畦圃莱菔一根九枝,红润鲜洁,彩色焕发,谨按瑞命纪曰:王者德被四海,则草木连理,果实骈蒂分枝。皇上德洋恩溥,御极以来,嘉庥瑞应,屡见叠呈,兹复观御园莱菔九枝骈蒂,天人交感之理,信可征也。臣廷锡谨进赞曰,圣皇德泽被九有,天禧地瑞集孔厚。黍谷九穗稻九岐,紫花菘根复呈九。九为乾德九为阳,九九相承宝历长。应与九英芝并列,濡毫拜进九如章。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内阁学士,里行臣蒋廷锡。
钤印:臣廷锡、朝朝染翰、
藏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五玺
作品著录与流传
《御园瑞蔬图》整体风格独特鲜明,具有清代宫廷绘画特征。从题跋内容判断,应为清代宫廷应制作品。此画著录于1745年编撰之《石渠宝笈初编》,距离作品署年1725年仅20年。
▲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此画原为清宫内藏,后流落民间。经《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中发现,其中有三幅蒋廷锡名下作品:《蒋廷锡临李迪荔枝图》、《蒋廷锡花果写生》、《蒋廷锡花卉》,均与题述作品不同,故暂并无具体实证证明此图何时流出清宫。
民国期间此图为袁世凯内府总管郭葆昌收藏。郭葆昌,号觯斋,不仅是著名古瓷收藏家,而且书画收藏颇丰,著名的“三希堂贴”中《中秋帖》、《伯远帖》二帖,就是郭葆昌收藏。《御园瑞蔬图》就曾著录于其收藏著录书籍《觯斋书画录》之中。(按:著录文中“右下方”实为“左下方”,应为笔误)。
▲《觯斋书画录》著录
1937年,郭葆昌将《御园瑞蔬图》连同李白《上阳台帖》、唐寅《孟蜀宫妓图》等书画一并转售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
1962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任副馆长期间将数十幅书画文物一同捐赠吉林博物馆,其中就包括此件《御园瑞蔬图》。
综上,《御园瑞蔬图》原为清代宫廷绘画作品,由清宫内府著录和收藏,后流落民间,几经转手,最终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是一件流传有序之名作。
蒋廷锡生平简介
蒋廷锡(1669-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被赐进士,入翰林,后官至大学士。擅长花卉,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赋色晕墨,兼有于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点缀坡石,偶作兰竹,亦具雅致。
蒋廷锡是康熙、雍正年间著名花鸟画家,开创“蒋派”花鸟画,后世多以其画名传世。事实上,蒋廷锡是一位集官吏、学者、诗人、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之人。
仕途方面,蒋廷锡出生文官世家,康熙年被赐为进士,雍正元年即任礼部侍郎,后与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同为雍正一朝重臣,长期受雍正赏识和重用。
文学方面,蒋廷锡曾任《明史》总裁,雍正元年奉命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诗坛上,其被宋荦赞为“江左十五才子”之一,著有《青桐轩诗集》、《片云集》、《西山爽气集》等。
蒋廷锡绘画风格分析
绘画师承上,蒋廷锡中年前作品,应曾受恽派影响,后取法徐渭、陈淳,变为简逸放纵。有学者通过各种文献考证和论证,认为“恽派”和“蒋派”各有师承,各有传人,风格和技法上存在差异。但如果从文献《清史稿》中不难发现如下记载:
“恽格,字寿平…其弟子尤著者:马元驭,字扶曦,常熟人。家贫,好读书。幼即工画,王翚称之。后学于格,得其逸笔,颇称入室…元驭尝以画法授同县蒋廷锡。”
马元驭(1669-1722年),字扶羲,画传家学,善花鸟写生,得恽寿平亲传,逸笔尤佳,水墨居多。由此可知,蒋廷锡早期画法应有通过同乡及好友马元驭而私淑恽寿平,如细观马元驭1701年创作之《鹰栗图》,不难发现蒋廷锡早年画风确实曾受过其影响。
▲ 马元驭《鹰栗图》
蒋廷锡传世作品面貌较为多样。清代张庚《国朝绘画录》指其:“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而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堂”,上述评价指出其技法既有没骨画法,也有勾勒赋彩;用色上既有花红绿翠,也有水墨淡雅;格调上既有富贵庄重,也有飘逸潇洒,风格十分多样。
蒋廷锡因受皇帝恩宠和赏识,常有应制署“臣”款作品,此类题材寓意吉祥,设色艳丽。鉴于其朝廷重臣身份且有深厚文化修养和底蕴,故不能将其简单归为清代宫廷画家范畴。《清史稿》记:“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之南,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装潢帖轴皆在焉。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由大臣引荐,或献画称旨召入,与词臣供奉体制不同”,虽然在乾隆时期,为示恩宠给予部分画院画家官秩。但是与蒋廷锡有职守官员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将蒋廷锡定为“文人画家”或“词臣画家”应更为恰当。
蒋廷锡代笔问题分析
事实上,有关蒋廷锡代笔问题,历来在诸多历史美术文献中常有提及,也为后世鉴定家广泛研究:
1. 张庚《国朝画征录》: “有设色极工者,皆其客潘林代作也”;
2. 秦祖永《桐阴画论》: “大多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代作”;
3. 冯金伯《国朝画识》: “流传世间者真迹绝少,马扶羲父子代作者即可乱真也。”
4. 鱼翼《海虞画苑略》: “既贵显,矜重不苟作。今所传长卷大轴,皆赝本也。”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辩》中对蒋廷锡绘画风格和代笔做出分析:“亲笔画水墨苍楚,其代笔又有仿恽寿平工笔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的几种面貌,所见落“臣”字款的,几乎无一不是代笔”(按:文中提到两件亲笔作品均墨中加赭石,此亦被认为亲笔特征之一。)
▲蒋廷锡《柳禅图轴》(左图)与《芙蓉鹭鸶白鹭图》(右图)
▲ 蒋廷锡《塞外花卉图》(上图)与《鹁鸽谱册》(下图)
笔者从蒋廷锡一首诗上寻找关于这个问题的线索,《扶羲赠花卉卷长歌以报》是蒋廷锡为回报马元驭所做的一首诗,其中部分诗句如下:
徐熙双钩已妙绝,崇嗣没骨无独奇。
下至黄筌与钱选,晕碧裁红颜色显。
木雕死印虽刻画,生趣活泼未尽善。
吴中沈周石田翁,手腕随处生春风。
从上述诗句中,不难看出蒋廷锡在绘画风格上的个人倾向性,蒋氏对徐熙双钩法和徐崇嗣没骨法的评价极高,也仰慕沈石田之画风;但认为黄筌、钱选设色过于精致艳丽,以致失去“生趣活泼”。因此,那种庄重富丽、设色艳丽的作品应非蒋廷锡亲笔作品。由于“词臣画家”应制的要求,加上朝廷重臣之责任,又无暇参与工细绘画。故此类作品往往通过他人代笔的形式完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待鉴作品分析
《御园瑞蔬图》构图简单,仅一个红色萝卜配以绿叶,另有一株灵芝配以小草若干。分析此图,整体给人感觉是用色艳丽,有雍容富贵之感,明显具有清代宫廷绘画特征。但进一步细细比较,不难发现萝卜绿叶和灵芝的绘画风格很不一致,萝卜绿叶画法极为写实,具强烈光线明暗效果,是标准西洋画风;那株灵芝和小草却用色略显淡雅,颇有中国文人绘画的特点。
▲ 蒋廷锡《御园瑞蔬图》(部分)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辩》中曾对此件《御园瑞蔬图》做过分析和结论,认为此图运用西洋画法,又署名“臣”字款,所以应将其归入蒋廷锡代笔作品一类。
清代宫廷绘画中西洋绘画,代表了清朝独有的一种画风。清康熙年间开始,西洋传教士画家不断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家,他们利用焦点透视,讲求比例关系、光线对比,表现物体立体状态的画风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他们中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朗世宁(1688-1766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画家、建筑家。意大利米兰人。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擅长肖像、花鸟、走兽,其后有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合称四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特点是以西洋画法为主,略参中国技法,重透视和明暗,刻画细致,晕染匀称。
西洋传教士画家进入清代宫廷,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画家的绘画风格。例如康熙年间焦秉贞、冷枚就受西洋传教士影响,绘画上以传统工笔重彩,参以西法,讲究明暗与写实;同样蒋廷锡也曾受西洋画法的影响,如下图是其在1721年所绘《赐莲图》,画中花瓶已略带明暗光线对比。
▲ 蒋廷锡《赐莲图》
据清宫“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玠、葛曙、永泰六人仍旧在郎世宁处学画”。 《御园瑞蔬图》创作于1725年,此时虽已有中国宫廷画家学习西洋绘画或受西洋画法影响。从技法成熟度上分析,宫廷画家还无法画出《御园瑞蔬图》中红萝卜和绿叶这样出色的西洋风格作品。从时间上分析,此时清宫内具有如此高超西洋绘画技巧的西洋画家,也仅有郎世宁一人,所以红色萝卜与绿叶部分出自郎世宁之笔,应是最符合逻辑和当时情况的推断。
与明显使用西洋画法的红萝卜与绿叶相比,《御园瑞蔬图》上那一株灵芝,却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小写意画法技法绘制。而且灵芝枝干上墨中略带赭色,正好符合蒋廷锡典型亲笔特征。经查找,蒋廷锡所画作品中含有灵芝另有两件作品,分别是:1)1723年作品《群仙献瑞图》;2)1729年作品《岁朝图》,对比之下,《御园瑞蔬图》上灵芝与此两件作品中的灵芝在画法和设色上确有类似和相通之处。
▲蒋廷锡《聚瑞图》(左图)与《御园瑞蔬图》(右图)比较
故宫博物院聂崇正先生《郎世宁的绘画艺术》一书中曾指出:郎世宁有五类作品存世:1.画幅上有其署款,绘画风格也符合;2.画幅上有其署款,但其只画主要部分,其余部分为中国画家补绘;3.画幅上没有署款,但绘画风格符合;4.画幅上有其它画家署款,但某些局部符合其风格;5.画幅上有其署款,但绘画风格不符合(假画)。
▲蒋廷锡《群仙献瑞图》(左)、《御园瑞蔬图》(中)、《岁朝图》(右)灵芝比较
聂崇正先生还举例蒋廷锡1725年所绘《枫宸鹰祉图》。图中白鹰画法写实,带有明显的欧洲绘画特征;而树石用笔潇洒,具中国文人绘画特征;结合当时人物关系,聂崇正先生推定《枫宸鹰祉图》为上述郎世宁第4类存世作品,即画上虽然仅署名蒋廷锡,但实际局部由郎世宁代笔。
▲ 蒋廷锡《枫宸鹰祉图》
综上所述,通过对《御园瑞蔬图》构图元素的拆分,并对不同部分进一步画风分析和比对。可初步判断《御园瑞蔬图》与《枫宸鹰祉图》一样,虽然均署名蒋廷锡,但实际为蒋廷锡和郎世宁合作之作品。
文献考证分析
从《御园瑞蔬图》中蒋廷锡题款“谨按瑞命”可知,此件作品为奉雍正皇帝之命所绘。所以可以在清宫史料中寻找线索,以求进一步佐证。经查,在朱家溍、朱传荣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中发现有如下记载:
“雍正三年九月二十六曰,圆明园来帖,内称奏事太监刘玉、张玉柱、陈璜交鲜南红萝卜样一个。传旨:照此样著郎世宁画一张、蒋廷锡画一张,该配什么画好,著他们配合着画。钦此。于十月十八曰西洋人郎世宁画得鲜南红萝卜一张。”
此外,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记载西洋宫廷画家郎世宁在雍正、乾隆两朝与蒋廷锡、唐岱、沈源、陈枚、丁观鹏、金廷标等中国宫廷画家合作共计61件作品。但雍正年间仅3件作品,其中就有与蒋廷锡“合作画红萝卜一个”。《御园瑞蔬图》无论在绘画题材、题款、时间均与上述文件记载相吻合。
论文总结
《御园瑞蔬图》长期以来被定为蒋廷锡名下作品,此画题材寓意吉祥,代表清宫典型应制作品。通过对此画中各创作部分的拆分、比对与分析,首先可以得出此画为一幅中西合璧之作品。但是不能简单将其定为蒋廷锡代笔之作,而一言蔽之。笔者通过具体绘画风格比较分析和文献考证,最终锁定此画为蒋廷锡与清宫西洋画家郎世宁合作之画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结论并不会降低此画之艺术价值,相反却提高了其在清代绘画史中的地位。通过清宫文献查找,笔者发现此画是首件有明确清宫内府记载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与中国画家合作之作品。此画不仅体现了极高超的中西绘画艺术成就,同时也成为了清代中西绘画艺术相互融会和交流的前期见证实例。
注释:
(1) 《张伯驹》 郑重 文物出版社
(2)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张伯驹/潘素卷》 中国文物学会 北京出版集团
(3) 《蒋廷锡》 温肇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 《中国美术词典》 沈坚柔 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中国书画》 杨仁恺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古书画伪讹考辩》 徐邦达 江苏古籍出版社
2. 《中国书画》 杨仁恺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清代宫廷画家绘画艺术》 张书珩,鄢爱华 远方出版社
4. 《郎世宁的绘画艺术》 聂崇正 人民美术出版社
5. 《中国历代书画家大观》 王石城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6. 《蒋廷锡》 温肇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 《中国绘画全集》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8. 《恽寿平、蒋廷锡与清初宫廷花鸟画》 郑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