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外资药企战略和政策共振 本地化合作案例增加

2018-11-23 10:39  证券日报   张敏

降价真相

今年以来,外资药企在华另一关键词便是“降价”。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11月21日对外发布。作为“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后,首个地区出现的补充实施文件,上海的一些细节规定引起了关注。

上海对未中选品种使用作出了规定,其一是医疗机构可以在保证中选品种用量的前提下继续采购并使用未中选药品,但数量按比例关系折算后不得超过中选品种;其二是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的同品种未中选的最高价药品,必须在本市2017年中标价(或挂网价)基础上,根据价差实现梯度降价后(以中选价托底)方可继续采购使用,价差较大的须进一步加大降价幅度,实际采购价由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通过挂网公开议价采购确定;其三是符合本次集中采购申报要求的同品种未中选的非最高价药品,其挂网价应不高于按其二要求调整后的最高价药品挂网价,实际采购价由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通过挂网公开议价采购确定;等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措施将倒逼原研药企业的品种继续降价。“此次采购量根据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至70%来进行估算。如果外资药企不降价,则要去抢占剩下30%的市场,而上海市的方案又规定了30%的市场的产品必须降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对抗癌药两度降税,相关药品在实操过程中降价也加速,包括辉瑞、西安杨森等外资药企对旗下品种已经进行了降价。

例如中标企业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企业为荷兰PharmachemieB.V.的注射用地西他滨从10327.22元/盒降至4996元/盒,降价约5331元/盒,降幅为51.6%。这款药无论是降价额度还是降价幅度都引起市场关注。

不过,近日长江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从上市初到2018年,进口新药的表观价格从53%下降到25%,真实价格是从35%下降到25%。“进口新药定价并没有更低,部分进口产品之所以降价,主要是因为专利悬崖,真正有影响的是相应品种仿制药的预期”。长江证券还认为,想要进口新药在专利期内降价只能依靠同类国产me-too品种的竞争。

人员调整

外资药企今年另一个话题是人员的调整。

百济神州今年5月份宣布,任命吴晓滨博士为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在此之前,吴晓滨自2009年开始担任辉瑞中国国家经理,并兼任辉瑞核心医疗大中华区总裁。6月5日,再鼎医药称,任命原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肿瘤业务负责人梁怡为公司首席商务官、大中华区总裁。

在外资药企高管跳槽的同时,包括诺和诺德等在内的企业裁员也引起了关注。

今年9月份,诺和诺德发布《转变研发方式的计划》。据了解,公司这次调整会影响到全球约400名研发部门员工,其中中国研发中心员工30人。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制药也宣布,计划未来四年在瑞士裁减约2200个工作岗位,整合生产并将岗位转移到其他地区,以提振盈利能力。

史立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资药企裁员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国家和多个地方都在实施药品带量采购,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减少企业的销售环节、降低企业的销售费用,企业也没有必要设立太多营销人员;两票制之后,监管部门对商业贿赂的督查力度加大,制药企业、尤其是外资药企也逐渐减少这部分投入;对于外资药企来说,其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市场教育,医生和患者比较认可外资药企”。

责任编辑:吴芃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