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是枝裕和首部自传性作品《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出版

2018-12-04 08:40  新浪读书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会在PageOne三里屯书店举办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会在PageOne三里屯书店举办

11月25日下午,“是枝裕和的另一种成长”《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会在PageOne三里屯书店举办。

作为亚洲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第71届戛纳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在中国的人气如日中天。这样的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思考着什么?从默默无名的纪录片导演到世界瞩目的电影大师,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著名学者止庵与知名编剧、影评人史航,共读由新经典文化推出的是枝裕和自传性随笔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他在荣光背后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是枝裕和的首部自传性作品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是枝裕和的首部自传性作品

成长贯穿于生命的每一个波峰波谷

与新经典文化此前推出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和小说《下一站,天国》不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是枝裕和的首部自传性作品,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文字代表作。他在8年的时光中,一边拍电影,一边写下20万真挚的文字,深度回顾30余年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坦承对世界和人生独一无二的看法。

通过两位嘉宾的细致分享,我们才有缘得知,是枝裕和初入电影行业的时候,曾因筹措不到资金,只好硬着头皮赊了五千万日元来拍摄处女作《幻之光》。《无人知晓》虽然让14岁的柳乐优弥获封最年轻戛纳影帝,但从企划到上映足足耗费15年时间,其间几度搁浅。《步履不停》让他收获世界观众的喜爱,但那时他却面临电影生涯最大的危机,差点中断电影之路。

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并不是一路躺赢,更不是“爱拼才会赢”。他也只是一个平凡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最初对未来感到迷茫,慢慢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碰壁中等待机会。他的经历给人深刻的启迪:成长本身就贯穿于生命的波峰波谷中,每一次的峰回路转,都引领我们发现新的风景。

史航大为赞赏是枝裕和的编剧能力
史航大为赞赏是枝裕和的编剧能力

在是枝裕和的文字中,获得安定的力量

2018年8月,是枝裕和的作品《小偷家族》首度在中国院线公映,最终票房逼近1亿,刷新日本电影在华票房纪录。作为是枝裕和的资深影迷,史航与止庵两位嘉宾在现场分享了他们观看《小偷家族》及过往作品的感受,共同梳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对自己执导的各部作品的看法与反思。

两位嘉宾一致认为,是枝裕和目前获得的嘉奖和盛名,是他本来就会到达的高度。他传承并突破了日本电影传统,如止庵所言:“作为日本电影的中坚力量,是枝裕和在日本电影史上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止庵十分钦佩是枝裕和能在家庭电影门类中不断深耕
止庵十分钦佩是枝裕和能在家庭电影门类中不断深耕

身为编剧,史航大为赞赏是枝裕和的编剧能力,他多次在社会新闻中抓住闪光之处,改编出《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小偷家族》等经典影片。作为作家,止庵十分钦佩是枝裕和能在家庭电影门类中不断深耕,以现实主义的眼光,一次次在家庭与社会两个主题中游刃有余地讲述新的故事,而从他的这本自传性随笔中也可感受到,是枝裕和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仅仅看他电影给我们的印象。。

是枝裕和在言及本书的创作缘起时,谦虚地说“受人邀请,一不小心就出版了这本书”。但两位嘉宾认为,这些文字绝不是导演是枝裕和的副产品,而是作家是枝裕和的杰出作品。在观赏电影之外,阅读是枝裕和的文字极具价值。是枝裕和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所以他对于文学本身有特殊的爱好,他将自己的电影写成书,书中会有很多电影上无法拍出来的内容。止庵认为,“《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对于了解是枝裕和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必要。但也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是枝裕和,这本书对中国的电影人、爱好电影的编剧、导演和电影人来说,真是一本必读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一个人如何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到今天的故事,而且他始终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其实更多的是‘舍’而不是‘取’”

从书中不难看出,是枝裕和是一位步履不停、思考不止的导演,《距离》《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都是他对不同阶段人生困境的反思与总结。这种思想的深度,赋予了影片与心灵鸡汤截然不同的内涵与力量,也是作品值得反复回味的原因。

在创作之外,两位嘉宾认为,是枝裕和的人生态度更加令人惊叹。日本的电影分账制度对创作者来说非常严苛,院线与电影投资方占绝对优势。但在这种情形下,是枝裕和依然坚持在拍电影之余,去拍更不赚钱的纪录片,不被资本裹挟,也不被外在的光鲜左右。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是枝裕和始终以走路的速度前行,不疾不徐,步履不停。在分享会的最后,两位嘉宾真诚地建议到场的观众及所有读者,不妨在观影之余,静心阅读他这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接近、吸收和强化这份安定的力量,拥抱属于自己的“另一种成长”。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是枝裕和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是枝裕和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新书信息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 是枝裕和

首部自传性作品 历时8年创作

动人文字与68幅珍贵手稿及剧照 深度回顾30年创作生涯

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电影大师是枝裕和 首部自传性作品

★历时8年创作!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动人文字与68幅珍贵手稿及剧照,深度回顾30年创作生涯

★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充满电影大师哲思

★更是一位导演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电影分镜手稿封面,极致印刷工艺,打造精装典藏版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作者介绍

是枝裕和,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评论

⦁哪怕再过100年,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三岛邦弘(编辑)

⦁讨厌单纯化,如实地展现复杂的世界,是枝裕和始终坚守着在书中讲到的这个理念,所以才诞生了《小偷家族》这样伟大的作品。——朝日新闻

⦁什么是播放?什么是导演?是枝裕和在与这些问题的碰撞当中,努力去寻找答案,这种姿态正是他如此受影迷喜爱的原因。——朝日周刊

⦁是枝裕和是把细节拍成宇宙,在平凡中洞见人生。——影迷评价

责任编辑:江文军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