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柠、杨河清、李松蔚与读者一起探讨《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欧美到日本,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的业余时间却越来越少?蔓延全球的过劳现象,表现为不断飙升的过劳自杀与过劳死、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障碍。“过劳”已不是个体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面对的一大痛点。
国内知名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引进国内首部关于“过劳”的跨学科经典——岩波新书精选01:《过劳时代》,作者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12月22日,新经典文化和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邀请《过劳时代》推荐序作者、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作家、艺术评论家刘柠,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omself 社群联合创始人李松蔚,与读者一起,追问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解决方案。在这个步履不停的社会,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应当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研究过劳问题多年
过劳问题研究第一人:森冈孝二
2018年8月1日,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被称为过劳死问题研究第一人的森冈孝二,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恶化逝世,享年74岁。这一天,离他完成《过劳时代》中文版序言,还不满一个月。
森冈孝二出生于日本大分县农家,是七兄弟中的末子。当时家境并不宽裕,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双亲不分昼夜地工作。也许是因为从小亲眼见到了父母的劳累,也许是正值日本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起,森冈孝二开始研究“过劳”问题。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中,人们似乎失去理智地讨论着 “能否24小时战斗”的话题。然而,森冈孝二却清醒地从中看出了危机。1989年,他独立推算出了日本每年因过劳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推定数字为一万七千人,这比当时一年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还多。他的研究成果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过劳死”这个话题开始在日本引发热议。
森冈孝二的一生都在为解决过劳问题而奔波。除了学术研究以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工伤申请和诉讼的支援活动,担任大阪过劳死防止协会会长,他的努力曾对日本《过劳死防止对策推进法》的颁布与实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年前,森冈孝二从关西大学教授的岗位上退休,本以为终于可以卸下肩膀上的重担,但又有多个企业接连发生了过劳自杀和过劳死事件。他又一次挺身而出,站到了过劳死斗争的前沿,为死者遗属和正在受到过劳问题困扰的人发声。他指出,法律上关于加班时间上限的规定过于宽松,且其理念过于薄弱,并为此组织了批判性辩论。
直到去世前不久,森冈孝二还在为解决过劳问题而演讲和写作。他曾说:“我年轻时就得了心脏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倒下,所以不能留下遗憾。”
著名学者、作家刘柠结合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分享了日本职场的工作情况
过劳时代:一场未尽的斗争
从欧美到日本,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过劳现象蔓延全球。不断飙升的过劳自杀与过劳死、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障碍等,已不是个体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面对的一大痛点。为何生产力不断发展,但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
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撰写《过劳时代》,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个人心理和社会结构两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
森冈孝二指出,过劳时代的出现有四个原因:首先,全球资本主义使得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第二,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普及了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同时也模糊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界限;第三,以消费为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这种消费资本主义让人们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第四,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一方面带来了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
在书中,森冈孝二还总结了若干国家对解决过劳问题的经验。例如,英、美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即提倡采用弹性工作制,但他认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长时间工作的问题。而强调对全职员工和兼职员工施行同等待遇的“荷兰模式”,直指问题核心,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荷兰的年平均工作时间比欧盟国家的平均时间短300小时。不仅在缩短工作时间和防止过劳上非常成功,也成功解决了失业问题。
也有日本学者针对“无限膨胀的欲望、消费和生产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菜园家庭革命”的构想。他们倡导每周工作两天,剩余五天用以进行家庭农业种植或个体户形式的服务业和手工业。这种思路试图以小农家庭为核心,推动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扩张型社会”转换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在当代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在追逐利润,不榨干所有时间与空间似乎就是一种罪过。但森冈孝二通过《过劳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牺牲教育、娱乐、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削减吃饭、睡觉和过家庭生活的时间——以这种方式工作或者让别人以这种方式工作,才是更大的罪恶。”
李松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调节心理压力、生活节奏的技巧
过劳是我们的宿命吗
《过劳时代》论说的话题是目前全世界都需要面对的通病。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从全球化、信息社会、管制放松、被消费所改变的雇佣劳动、股价至上的经营、劳动时间、劳动基准等视角着眼,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以及其他证据,细致地讨论了日本社会严重过劳的各种现象,以尖锐的观点,严厉批判了过劳的社会性灾难。作者客观分析了过劳的成因,并从劳动者、工会、企业、法律制度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缩短劳动时间、消除过重劳动的具体对策。
著名作家、出版人止庵这样评价:“其实我们都到了过劳时代,只不过世界各国的脚步不一样,有的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但都得走到这一步。这个问题存不存在?存在之后我们怎么面对它、解决它?《过劳时代》这本书首先是提醒我们,可能我们已经在过劳时代了。第二,它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解决之后人们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时代。”
在22日《过劳时代》新书沙龙的活动现场,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主编、“岩波新书精选”策划杨晓燕总结了书中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过劳是我们的宿命吗?
著名学者、作家刘柠结合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分享了日本职场的工作情况。他说:“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的劳动时间远超英、美、德、法等国。虽然劳动者的付出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同时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劳时代》里提到,发达国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基本已经停滞,并向着工作时长增加、劳动强度加大转换,过度劳动正在全世界蔓延。对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的中国,《过劳时代》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发展道路上的问题。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omself 社群联合创始人李松蔚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调节心理压力、生活节奏的技巧。他强调,一个人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如果因为工作而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谈到:“中国过去一直关注怎样发展的问题,对过劳的关注只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法律层面还几乎是空白。”根据现行劳动法,只有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才被视为工伤,而这一规定显然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
杨河清坦言,北欧很早就在社会层面上分清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但中国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人力资源素质较低、人均资源不足等因素,只能通过更多的劳动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的控制,更倾向于选择让员工加班和聘用兼职员工。
2012年,中国建立了适度劳动研究会,一批学者正为解决中国的过劳问题而努力。研究表明,一旦劳动时间突破了某个临界值,边际效应开始下降,过度的加班实际上是企业将成本转嫁到了社会,从总体来看,其实是创造了负价值。
“有意识地改变现状很难,中国过劳问题的解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成熟,而逐步改善。这一过程是主流文化意识的改变、法律的完善、媒体的引导、学者的研究等各方面综合推进的结果。”杨河清表示,“我们期望以十年为目标,推动中国的相关立法工作。”
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的中文版自序中写道:“本书成稿时,日本社会正开始以‘格差社会’一词来形容低薪劳动者不断增加、经济上的不平等不断扩大的问题。”对此,杨河清教授说:“《过劳时代》里除了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加大,还谈到了经济差距扩大的问题,而岩波新书精选的第二本著作《格差社会》恰好论述了这一现象。”
《过劳时代》
[日]森冈孝二
米彦军
新星出版社
《过劳时代》内容简介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编辑推荐
■首次引进,国内第一部关于“过劳”的跨学科经典。“过劳”“过劳死”“猝死”——这些触目惊心的名词,近年来常登上社会新闻。亚健康、壮年早逝,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恐惧症,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交织,成为现代社会一大痛点。
■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度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日本经济学、社会学家森冈孝二,研究过劳问题十数年,曾推动日本政府为解决过劳现象而立法。他以大量数据立论,探寻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改革社会结构、转变工作方式的构想。
■本书是“岩波新书精选”系列的首部作品。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轻盈——小而紧凑,大多为十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深度——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从岩波书店出版的3200种“新书”中严格挑选出十三部作品,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花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作者介绍
森冈孝二(1944—2018)
毕业于香川大学经济学部。日本经济学家,关西大学名誉教授。长期担任“大阪过劳死问题联络会”会长,推动了2014年日本《过劳死等防治对策推进法》的制定。研究方向为股份公司论、企业社会论和工作时间论。主要著作有《企业中心社会的时间结构》《日本经济的选择》《弄虚作假的财务结算》等。
米彦军
出生于1970年,现任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日本思想史、日语词汇学。主要著作有《德富苏峰的右翼思想研究》《解说平遥》(译著)、《日本新地方财政调整制度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