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
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
2019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实践、实干、实绩导向。要大胆使用《亮剑》中“李云龙式”的干部。
那么“李云龙式”的干部到底强在哪里呢?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瑛在《领导干部怎样抓落实》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类干部的特点,即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紧紧把握落实的关键要素。
词典上说,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事实上,不管是比喻也好,还是形容也罢,雷厉风行都是指行动迅速,令行禁止。
领导干部抓落实,必须有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事情定了就抓紧去组织落实,做到令行禁止,不拖泥带水,不推诿扯皮。
抓落实的要素有多种,但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快”。上级的决策确定了,工作任务下达了,领导干部就要马上行动去抓落实。
第一,兵贵神速。电视剧《亮剑》里有一个桥段:团长李云龙找政委赵刚商量,要挑选一些武艺高强的战士组成一个特别的战斗小组。
赵刚认为可行。赵刚对李云龙说:“你尽快去办!”李云龙却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
“兵贵神速”,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战场上,速度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其实,抓落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清朝人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的边境地带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转一转,你看怎么样? ”
富和尚问:“你靠什么去南海呢?” 穷和尚回答说:“我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以来就想买船南下,还没有能够去成。你就靠这个能去!”不相信。然而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并把游历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之遥,富和尚不能去,但是,穷和尚却到达了那里。
看来,问题不在能不能去,而在是否真正行动。常言道:“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要立即行动。
行动了,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不行动百分之百没有希望。
领导干部抓落实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坐而论道,如果仅仅是满足于开会部署,而不去快速行动真抓落实,也会如那位“富和尚”一般,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第二,现在就做。有人曾经向一位企业老总请教“成功的秘诀”。这位老总告诉他:“现在就做。”
犹太教典《塔木德》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青蛙掉进了鲜奶桶中。第一只青蛙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
第二只青蛙说:“这桶太深,没有希望出去了。”于是,它在绝望中慢慢死去。
第三只青蛙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动。”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起来。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青蛙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了。凭着奶油的支撑,第三只青蛙跳出了奶桶。
第一只和第二只青蛙都是坐以待毙,而第三只青蛙凭着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奶桶。这就是行动和不行动的最本质区别。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可行的想法、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应该马上着手去抓落实,去落实。
栽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10 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是现在。
我们错过了10 年前,但绝不能错过现在。经常听到有的人悔恨当初的理想、目标如何如何没有实现。每当听到这种悔恨,我都会告诉他,过去的已经是过去时,不能因为你的悔恨而改变,要想改变,你必须立即行动去改变,只有行动才能去实现你的理想,去达成你的目标。你错过了昨天,但不能错过明天,不错过明天的最好方式,
就是今天开始行动,现在就做。
《领导干部怎样抓落实》
刘玉瑛 著
I S B N 978-7-5166-4313-6
新华出版社 2019年2月版
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