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月10日,“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行。图为开幕现场部分嘉宾合影
“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研讨会现场
“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现场
2019年 4月10日,由杭州国画院、陕西国画院主办的“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行,展期至5月12日。开幕当日,展览研讨会同步举行。
本展精选杭州国画院和陕西国画院111件佳作,内容、题材均以崭新视角呈现两地的中国画新貌,延续地缘特点的同时也融合了时代风格。其中既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媚俊逸,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雄浑,江南的温润秀丽和西北的奇峭苍茫相得益彰。
原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鸿铭,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钮俊,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张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王非,陕西国画院院聘画家石朴,陕西国画院山水画院副院长、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保安,陕西国画院院长助理、一级美术师乔建业,陕西国画院创研室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王潇,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兰宇,陕西国画院院务办主任苗壮,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郑伟斌,陕西国画院画家黄菲,陕西国画院画家徐小荔,陕西国画院画家黄绵赟,杭州国画院院长金鉴才,浙江大学教授杜高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甘正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庆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杜曼华,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谢振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海钟,杭州画院副院长缪宏波,西泠书画院院长助理田舍郎,西湖画会艺术总监金心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孔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理事吴静初,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曹工化,杭州画院党支部书记赵天叶等领导与嘉宾莅临。
“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开幕式现场
杭州和西安皆为古都。灿烂的盛唐文明和,简洁又深刻的文人画境分别于两地延续至今。“长安画派”形成于建国初期,集中体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向新时代过渡、中国画吸收西方艺术营养,熔入民族审美的时代要求,用水墨来表现西北山川风物,在表现风格上具有地域特色。陕西国画院在“长安画派”石鲁、方济众、罗铭等代表人物的倡导下建立。杭州国画院一直秉承潘天寿先生“画事不求三绝,但须四全”的艺术精神,重视对笔墨的传承与文化的自信,坚持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新一代中国画创作人才培养,和新时代传统中国画创作的继承、繁荣和发展。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钮俊致辞
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致辞
杭州国画院院长金鉴才致辞
画家代表乔建业致辞
原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鸿铭宣布展览开幕
杭州国画院院长助理韩祖耀主持开幕式
越过千年目光,审视两大古都,一场关于历史传承、艺术交流的盛会启幕。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涵盖浙江和陕西,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更是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次为杭州国画院和陕西国画院的画家、专家导师们首次近距离的文化接触、交流,不仅为这两座古都搭建一座中国画艺术交流桥梁,更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中,为共同探讨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积极可能和新发展空间。
陕西国画院参展名单
陈子林 马西园 王金岭 江文湛 石 朴王 非 范 华 姜怡翔 王保安 沈荣华刘 丹 刘西洁 王 潇 乔建业 苗 壮王 慧 陈亚敏 耿 齐 祁自强 江 天张 立 韩勃正 白海鸿 武 斌 郑伟斌徐小荔 黄 菲 黄绵赟
杭州国画院参展名单
童中焘 王庆明 杜曼华 杜高杰 金鉴才卓鹤君 谢振瓯 闵学林 吴静初 徐建融张伟平 张伟民 池沙鸿 张子翔 王 赞田 源 张谷旻 张 捷 马锋辉 石君一孔 耘 茹 峰 林海钟 田舍郎 韩 璐金心明 王 平 缪宏波 刘海勇 蔡 栋黄佳茂 王 菂 俞 良 赵天叶 黄 尉周才林 虞仲韦 马 霄 李金瑞 李俊彦李锐泽
“携手钱塘”陕西国画院杭州国画院作品交流展研讨会现场
前言
文 / 郑伟斌(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三月是复苏、觉醒、生长的时节。
三月里的展览,让人翘首以待。近些年来,各种名目的国画展览已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而陕西国画院与杭州国画院共同襄举的学术交流展尚属初次,其初心与个中旨趣,是否别有一番意味?
自康有为鄙薄传统文人画而鼓吹以西方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始,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主要受中西文化的碰撞、互动、融合的影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之下,追求题材与语言的创新,追求功利实用与现实主义,追求现代性、当代性,这几种追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但都是引导风潮的主流。而历次的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加剧了其变革节奏与复杂性。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这种命运恐是在所难免的。对一个延续数千年的画种而言,这也是其不得不适应种种际遇并寻机自新自立的一个必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石鲁、陈子庄、黄秋园、陆俨少等人作出了卓然独立的成绩。虽各人风格面貌、境界趣味有不同,但是细究之,诸贤皆是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上下功夫、做文章,孜孜以求,深造自得,不过是用不同个性演绎不同笔法笔趣而已,执守笔墨千古不易之根本,而在风格、面貌、笔趣、个性等方面穷尽简易、变易之能事。老旧的画种在新时代依然能致广大,尽精微,穷神变,测幽微。故知中国画自新自生的灵丹妙药不必求助于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与技法,而在其笔墨体系自有的机能里,所谓“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也。
陕西国画院年近四旬,名家辈出。近年来,范华院长以“学术为立院之本,国学乃国画之根”为办院宗旨,旗帜鲜明,在长安大地上复燃传统之芯,以求传续笔墨之灯火,力矫时弊,光照艺林。近期所举办的“石鲁奖·首届全国大写意中国画展”,以大写意之主题而倡导笔法回归,检视画坛,开一时之风气,即是一例。杭州国画院地处西湖之滨,背依虎跑,比邻西泠,可望钱塘,可眺雷峰,可嗅孤山梅香,可闻灵隐钟响,可谓得尽天下灵秀,天生丽质。金鉴才院长汲古既深,识见尤正,并以诗文、书法、篆刻等诸项培养扶植青年后学,使年轻的杭州国画院别有一番新气象。今两院联合举办学术交流展,实乃志趣相投,道心感召使然。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亦必从此等心、此等事实践开来。
又,当年长安画派如日中天之际,石鲁先生在西湖畔问艺于潘天寿先生。潘先生一席话深刻影响了石鲁后来的艺术之路。这次问答亦可看成是近现代美术史上国画改良派与传统笔墨派之间的一次交锋的缩影,至今仍有其发人省思的价值。今陕西国画院负画南下,亦正问艺于杭州诸同道之意也,期有所获。
寻梦西湖,江南春好。携手钱塘,砥砺精进。
2019年3月22日于长安龙首原
部分展品
陈子林 清节长年 134cm×66cm
马西园 渴笔山水 89cm×47cm
王金岭 小品30cm×49cm
江文湛 石不能言最可人 68cm×69cm
石朴 凤凰岭 94cm×88cm
王非 兰苕蕙带 110cm×35cm
范华 陕北记忆35cm×35cm×12
姜怡翔 大白云 138cm×69cm
王保安 林静山幽 68cm×45cm
沈荣华 山水 178cm×70cm
童中焘 雁荡纪游82cm×51cm
王庆明 白石老人 96cm×65cm
杜曼华 落尽红衣见绿房 132cm×35cm
杜高杰 西湖秋色 135cm×68cm
金鉴才 高松双栖图 137cm×34cm
卓鹤君 钓台碧云中 141cm×72cm
谢振瓯 长安 77cm×77cm
闵学林 国香 34cm×337cm
吴静初 瓶梅 136cm×68cm
徐建融 千里莺啼 18cm×14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