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收藏投资导刊│从高古玉收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019-07-22 15:50 收藏投资导刊   蒋振凤

古人逐玉比今人狂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发现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 

专家考证,中国古玉工艺已有近八千年的历史,最常见的古玉就有几十种不止,形成了灿烂的中国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最美好最崇高的词汇几乎都赋予了“玉”,如“冰清玉洁”、“冰肌玉骨”、“金枝玉叶”、“琼浆玉液”等等。 但是你以为这样,现代人对玉的追逐、崇敬和喜爱就可以和古代人相媲美吗,那么你就错了。

北京古玉文化馆《战国.玉龙凤螭併体形出廊璧》 

中华玉文化从之初的神人思维,到以儒家哲理为主,数千年以来一直被世人公认为不可替代的东方文化代表。关于玉文化在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用,专有学者进行了梳理,比如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可以显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在西周时期还是当时礼的重要载体,甚至因其温润莹泽的优越属性而成为道德情操的化身。

萌芽于春秋时期、经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儒家学说就“以玉比德”,也就是说,人们佩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着表达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乃至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观念、伦理道德等层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京古玉文化馆《齐家文化,玉兔》    

北京古玉文化馆《商 和田羊脂玉鱼   》    


春秋时管仲归纳出玉的9个品德。《管子•水地》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客也;叩之,其声清扬彻远,纯而不淆,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对玉德的赞美。

战国晚期 和田黄玉 辟邪

西汉 和田玉 玄武

孔子也对玉的美德作过详述。《礼记•聘义》: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徳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但是到了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但仍承载着人们祛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不仅蕴涵着先民的心理、意识、趣味和好尚,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京古玉文化馆《齐家文化 四面羊头纹玉琮》

北京古玉文化馆《齐家文化 弦纹玉琮》

高古玉受热捧但鉴藏难度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和雅好,商代妇好墓中就曾出土过前面提到的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妇好是商第23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的配偶,拥有较高军权,主持祭祀活动。其墓出土随葬器物近2000件,其中玉器达755件。这些玉器除祭祀、仪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多为和田玉,也有少许岫岩玉和独山玉。除此之外,历代君王对高古玉的痴迷和热爱也一度被传为佳话,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收藏家。秦始皇曾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在喜好收藏的帝王中,乾隆不得不多提一句。前面提到了(故83872)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璧背面就有乾隆的题诗,可见乾隆对高古玉有多么热爱,

北京古玉文化馆《齐家文化 玉併体琮羊》

在当代比较知名的古玉大藏家不胜枚举,比如大家熟知的美国古董商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这位集艺术商与学者于一身的鉴藏家,一生所藏不但涵盖了古青铜器、明代家具、近现代中国画以及印度及东南亚艺术精品,还收藏了不少玉器。2015年3月,佳士得推出为期7天之安思远珍人珍藏专场拍卖,成交总额高达1.34亿美元,其中就包括多件高古玉精品。中国台湾大藏家杨俊雄这几年可以说红遍了收藏圈,除了古陶瓷多次上拍国际大型拍卖场所,近些年,高古玉藏品也在国际拍卖中拍出了不菲的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古代传统文化的回归,未来古玉收藏将掀起新一轮热潮。但因为高古玉存世稀少,相对于其他藏品来说,收藏高古玉门槛更高些。要知道,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纹饰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样,收藏者不但要熟记大量玉器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各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辨别玉料,认识不同时代的制玉特点。

综合知名藏家的一些鉴藏经验,发现,虽然高古玉距今数千年,而且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但是在鉴藏的时候,有很多方法确是相通的。

北京古玉文化馆《战国 “豆马石氏”玉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 玉兽面纹璧》

比如,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数千年以上,必须有老旧感,发自玉质肌理内部的老旧,而不是表面的一层。原因很简单,长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质的内部受沁开始变化,老旧感是由内而外的。作假的玉质很新很嫩,表面做旧看上去似乎很旧,被蒙骗上当。平时,专家们鉴藏古物件,大多会提到包浆,包括古砚、古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个包浆?据了解,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由于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所以沁上也不会有包浆。

此外,高古玉因为埋藏地下时间之久,都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等等。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据了解,高古玉器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从前面提到的齐家文化地域来看,如北京古玉文化馆“田青白玉三蝉复合琮”,就不是本地玉石材,是来自西部偏西的新疆和田青玉,据了解,这在齐家古玉文化玉石材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5%,而上述北京古玉文化馆的其他藏品,所用石材,均为产自甘肃中部的马衔山玉。马衔山玉,在今天人们的概念中,虽属于地方玉,但它在矿物质构成上,与新疆和田玉,属于同一性质,均为透闪石、阳起石二元矿物质结构。所以,它们共有莹润异常、赏心悦目的玉美共性。

也有鉴藏家表示,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大多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收藏爱好者要想增强鉴赏知识,平时既要多看一些权威人士的玉器著作,因为他们其中有很多人出自文物部门或博物馆,多看真东西,理论水平高,自然而言就提升了自己的鉴赏水平,另外还可以到各地的博物馆去看看真品,也能提高鉴赏能力。古玩市场以及古玉做旧作坊也应该常去,在那儿可以掌握现代仿品的变化情况,了解赝品才能体会真品的可贵。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到

相关推荐